管仲是怎么样的人他又是如何用人的
管仲是怎么样的人?他又是如何用人的?
人才问题一直是历史上的热点问题,是人们从古到今讨论的焦点。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能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国一跃而起称霸春秋,当中原因众多,管仲的政治才能在齐国强盛的道路上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他的用人思想、人才制度成为齐国源源不断的活力来源。
作为周穆王的后代,管仲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用人思想和方法是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一、辅佐公子纠,为鲍叔举荐
管仲与周王室是同宗,他的父亲曾担任齐国大夫的职位。管仲的家境原本还过得去,但是后来慢慢衰落,到管仲时生活已是困窘不堪了。为了维持生活,管仲与好朋友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做商人。中国古代很长时间内都认为商人是极其微贱的职业。
做商人的过程中,管仲四处游历,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开拓了视野,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社会经验。管仲曾在军营中当兵,但等到快要打仗的时候却逃跑了,很多次想到朝廷当官,都没能成功。
齐僖公逝世后,当时的太子诸儿,也就是后来的齐襄公继承王位。齐僖公的儿子还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由管仲和鲍叔牙辅佐。过了一段时间,齐襄公喝醉,杀掉了鲁桓公,管仲预感到齐国内部即将发生动乱,于是带着公子纠前往鲁国避难。
在人才的选拔、培养、任用方面,管仲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制定了非常系统的人才管理方案,这样一来国君在进行人才选用时就有方法程序可以作为依据,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中国古代史上,管仲的人才思想一直是历任国君的任人参考。管仲将人才制度法制化,因此中国有了最早的上计制、三选制、书伐制。
上计制是要求乡大夫和属大夫在每年正月时向国君报告其管理的政务情况。齐桓公亲听亲问,对治理效果不佳的官员进行责备出发,治理成效好的官员嘉奖。书伐制是每到一年让各级长官上书其管辖区域内官员的治理功劳,选用其中才干突出的人任用。三选制则是先由地方官员举荐,齐桓公再将其召请入朝,通过询问观察其人格品行和能力,若是优秀则委以重任。
这些制度的实行督促着齐国官员必须定期检查自己的政绩,不敢松懈。齐国升迁贤者,罢黜劣者的选官制度使官员们能够兢兢业业,百姓也勤勉为善,齐国上下一片清明。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为齐国后续的治理奠定了十分良好的基础,越来越强盛。管仲提出的任人制度打破了西周以后“任人唯亲”的原则,在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四、管仲的用人之道
由管仲创制的人才思想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先进、优秀,是齐国能蓬勃发展的契机,对后世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人才选择标准上,管仲建立了一套新的政治制度和宰相制度;在用人原则上,管仲将用人不疑践行到实处。在管仲用人制度的引领下,齐国的国势充满活力,生机勃勃。
第一,在人才选拔上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首先要确定的无疑是选择标准,管仲选拔人才时不计较门第、出身、性别、年龄、国籍等客观条件,只看中实际能力,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看到人才的可取之处。中央人才方面,管仲提议宰相之下再设“五官”,协理各种事务;外交人才上,管仲十分注重根据当下国情选拔人才,看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人参与外交活动。
除此之外,管仲还向统治者提议在全国范围内选拔那些有影响力的人,发挥他们的作用引导百姓向善,这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突出才能的人管仲会关注到,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型人才他也不会忽视,同时还充分考虑到普通百姓的才艺。
第二,确立宰相制度。宰相制度是齐国创立,这一职位的出现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能为国家发展提供极大助力。作为君王的辅弼,宰相在群臣之中地位最高,可以说宰相的选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管仲对这一点的认识非常充分和全面,担任宰相职位的人需满足多方面的条件。这一制度的确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齐国成为霸主奠定了基础。
第三,疑人不用。在人才任用方面,管仲一方面继承前人的经验,一方面又进行了开拓性创造。他认为任用人才不但要做到知人善任,更要将用人不疑发挥到实处。他认为任用人才却又怀疑他,实际上是没有任用,人才真正的才能也得不到充分发挥,这样就不算得到人才。
结语
在齐国一步步成为春秋霸主的征程上,管仲的政治才能发挥了极大作用,其中人才思想更是极大推动了齐国的发展。他不拘一格的择人标准为齐国提供了开阔的人才选择范围;首创的宰相制度更是让齐国的治理更加井井有条;疑人不用的任人原则千百年来为无数君主借鉴,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任人原则之一,时至今日仍有余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