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还默默无闻时张九龄是如何预测出他会
安禄山还默默无闻时,张九龄是如何预测出他会造反的?
张九龄,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唐朝时期名相,为后世人所崇敬。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历史上总有一些神奇的预测,让人惊讶到怀疑人生。比如吕雉的父亲吕公,第一次见到四十多岁了还不务正业的刘邦,就决定将宝贝女儿嫁给他,原因仅是相貌不凡;比如曹操,仅凭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就断定此人不是好鸟,将来要坏曹家大事。事实证明,吕公与曹操果然高明。
唐朝名相张九龄,比这二人一点也不差。因为他在“安史之乱”的二十二年前,安禄山还是个无名之辈时,就准确地预测出此人定要造反,之后还差点杀了他。
开元二十一年(733),刚过而立之年的安禄山事业刚刚起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看上他的聪明狡黠与精通六部落语言的本领,认他为义子,并担任专门抓敌军舌头的捉生将。期间他结识了亲密的战友,另一名捉生将史思明,看来这个张守珪的眼光很成问题,竟然笼络了这么一对活宝为亲信。
由于安禄山伶牙俐齿,反应灵敏。当年,张守珪就派他回长安代表自己汇报工作。于是,安禄山拜见了宰相张九龄。但初次见面,张九龄便下了结论:“乱幽州者,此胡人也。”(出自《唐会要》)
随后又要提拔河西节度使牛仙客,又被张九龄挡了回去,说他只是干了本职工作,没有必要赏赐。
这些事情,证明张九龄看到了边军边将不断地膨胀,对中央形成的潜在威胁,所以有意识地打压边功,抑制他们的膨胀。
但是张九龄的敏感没有触动玄宗,反而引起了玄宗的反感。因为:首先,成就不世之边功,是一个千古名君的必备条件,没有强大的边军边将,如何打胜仗呢;其次,为了达到政治上的平衡,必须有一方势力可以牵制相权,而边将无疑是那时最好的选择。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就很好解释玄宗与张九龄对安禄山截然不同的态度了。
存在决定意识,在张九龄的眼里,边军边将已经具备了造反的环境与条件。再加上冒出来这么个没有接受过儒家思想熏陶,没有忠君爱国思想的胡人将领,张九龄便做出了安禄山必反的判断。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感叹不已,十分后悔当初没有听张九龄的话,所以专门遣史,去岭南祭奠张九龄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