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祠堂仅仅是祭祀祖先这么简单吗其实还有
古代祠堂仅仅是祭祀祖先这么简单吗 其实还有其他作用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祠堂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说起祠堂,大家想起的大都是一个威严的存在。在一个大家族里如果出现了家中难以解决或者判断的事情,大部分都会交给族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决判,而最终宣布结果的场所就是在祠堂里。
祠堂是同姓的族人为了祭祀族里逝去的祖先和先贤而特意建立的地方,关于祠堂这个名称最早的记载是在汉代,当时的祠堂主要指的就是墓所。
在《汉书·循吏传》中有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祭礼不绝。”汉代的官吏文翁在蜀地去世,官员和百姓们为他建立祠堂,每年都祭祀不断。“及时”就是诞辰和祭日的意思。后来随着祠堂文化的兴盛,古代祠堂的作用不仅仅是祭祀祖先那么简单,还渐渐的有了许多其他的作用。
在古代无论南北方,都有祠堂的存在,可为什么到了现在,在南方的农村里随处可见祠堂,行走在北方的大地上,却极少有祠堂的身影呢?
祠堂作用多样,教化功能渐起主导作用
一、祭祀
作为儒家祭祀祖先的地方,祭祀成了祠堂的首要作用。祠堂内大都摆放了众多祖先的牌位,在特定的日子,族长或者家里的长辈都会带着族里没有的子弟来此上香叩拜先贤。
古代祠堂制的前身就是古代的家庙制,而在中国古代社会早期,并不是所有的家族都能拥有祠堂,修建家庙家中有官爵才可以修建。又因在《礼记·王制》中详细记载了不同身份的不同家庙标准:“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
等到了宋代,程朱理学被民众广泛追捧,朱熹的《家礼·祠堂》中有记载:“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因而修建祠堂得到广泛追捧,即将祭祀祖先之礼重视且大力践行。
最后的一个原因就是受海外华侨的影响。在古代后期,南方相比北方较为开放,东南地区曾出现大规模的“下南洋”浪潮。那些“下南洋”的国人到了东南亚地区落地生根,更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下了一份家业。这些华侨大都对宗族祠堂文化心生敬畏,出钱出力保护祠堂自然不在话下,所以也在华侨对祠堂文化的保护下,南方祠堂大都保存完整,至今里面仍香火缭绕。
所以说曾经的祠堂随着时代的变化增加了许多新赋予的功能,而有些祠堂,例如坂东六叶祠,北宋建立至今仍保存完整,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可有些祠堂也早已在历史的洪流里烟消云散了。
参考资料:《礼记王制》《家礼祠堂》《义和团运动起源》《清史稿河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