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郎一词什么时候出现的揭秘新郎的由来
“新郎”一词什么时候出现的?揭秘新郎的由来
“新郎”一词什么时候出现的?揭秘新郎的由来,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3、汉朝选拔人才的方式
那么这种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的方式,正好又符合了儒学所谓的“智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理想,就是说,你的能力和才华能够为一个官服务,你的行为能够在一个乡里得到老百姓和官员的认可,你的道德符合君主的要求,进而能够被推荐到中央去工作。这种要求下,两汉时代,地方上的人为了让自己能够被推荐,往往要特别强调克己修身,就是克服自己身上的各种毛病,让自己成为道德的楷模,成为别人公共话语中的核心和灵魂人物,然后被推荐到中央。
为了获得乡里的赞誉,我们知道很多人就开始玩起了“行为艺术”,故意做出一些大家觉着非常奇怪,但是很有道德操守的行为。比如说我们会发现,二十四孝作为中国古代24个孝子的经典案例,很多都发生在东汉时代。例如所谓的郭巨埋儿,郭巨为了孝敬老母亲,挖个坑,准备把自己的孩子埋掉;王祥卧鱼,自己家的父母想吃鱼了,大冬天打不到鱼,自己趴在这个冰窟窿上要把冰融化,然后从里面捞到鱼,结果一个鲤鱼被感化了,主动跳上来,让他拿回去侍奉双亲。
所以,这种“行为艺术”就成为当时人为了获得乡区赞誉的一条路径。为了获得乡区的赞誉,一个人往往要经历漫长的这种人生轨迹。大家以前在中学课本上都学过一首长诗,叫《陌上桑》。《陌上桑》里罗敷女这样形容自己丈夫的人生经历,她说自己的丈夫是“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就说自己的丈夫啊,15岁就在府里做一个小吏,20岁在府里就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官吏。这个“朝”指的是县官的办公地,府尹的叫作“廷”,“二十朝大夫”指的是20多岁就成为郡县的一个主要的属吏。“三十侍中郎”,30岁被推荐到中央做了郎官,做了10年郎官;“四十专城居”,40岁就从中央放出来做了县令,或者做了太守。说“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他的容貌非常美,皮肤比较白,长着雅致的胡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经过了20余年在官府和中央的训练,他连走路都是公府里面那种慢吞吞、一板一眼的姿态。
《陌上桑》的描绘并不是个案,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东汉,乃至整个汉朝,地方这些精英,从一个小吏成为中央国家的管理人员的一条必由之路。所以说,人才经过地方的举荐,通过入仕、选举,进入中央。选举的中心在地方,人才的荟萃也在地方,而地方的人才经过察举进入中央高层权力核心,又保证地方对中央这种向心力和流通管道的畅通。所以在郡县制之后,通过人才的选拔,建立地方到中央的顺畅的通道,保证了国家对于人才的任用,同时也保证了地方对于中央的信任和依赖。
讲了这些,大家就知道,古代所谓的“郎”是一个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所谓的“新郎”,就是刚刚担任郎官的年轻人,把丈夫比喻成新郎,是一种赞美,更是一种吉祥的说法。所谓的“新郎”就意味着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所以今天我们把丈夫叫作新郎,它的历史渊源正是汉代官吏选拔的这样一个历史背景。而这样一个历史背景,正是我们的先民探索国家治理和人才选拔的一种合理的尝试。
- 上一篇:公共维修基金是什么意思长沙公共维修基金收
- 下一篇:古人铸造的宝剑为什么削铁如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