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缅甸龙胆

古代为什么认可早婚唐朝为什么存在大量晚婚

发表于:2023-11-24 11:56:01 来源:蜜蜂资讯

古代为什么认可早婚?唐朝为什么存在大量晚婚的现象?

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晚婚,“古人早婚”常常成为催人结婚的例证,但其实不是所有古人都倾向于“早婚”,“晚婚”也曾成为古人的主流选择。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一、 婚龄与古代婚姻伦理

在我们许多人的印象中古人都是“早婚”的。本代指女子十五岁的“及笄”在很多时候甚至直接被当作女性适婚年龄的代名词(《礼记·内则》)。这种印象总体并无不妥。因为深刻影响古代婚龄的婚姻伦理本身就是更倾向于早婚的。

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每个时代的适婚年龄是与时代相适应的。唐人常见“晚婚”,与唐代特殊的社会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熟悉的唐代三大诗人其实都是晚婚的:白居易三十七岁结婚、杜甫三十岁结婚、李白二十六岁结婚。

在唐代宗室中有不少女子初婚的年龄都较高:义阳公主30岁初嫁,信安县主甚至42岁才初嫁。而她们晚婚多是受到政治波及,不得不熬成“大龄剩女”。

在唐代中后期,还有许多女子因为战乱或家庭贫困(缺少足够的嫁妆)而“晚婚”。白居易就曾为此作诗:“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近代多离乱,婚姻多过期。嫁娶既不早,生育常苦迟”。

当然,还有女子“晚婚”的缘由和今人分外接近——对另一半有较高期待。唐代工部尚书杜悰与妻子岐阳公主曾育有一女,该女23岁都未出嫁。杜氏家门显赫,曾去求亲的适龄男子势必不会少。但杜氏“求贤以配”,不愿将就,最后成了一位大唐“剩女”。

不过反过来想想,封建时代的女子都能为真爱等待,宁可待字闺中也不愿将就,那今人又何必束缚自己,把不情愿的自己锁进围城?“早婚”也好,“晚婚”也罢,婚姻都不是仅仅追求年龄合适。

北京去美国留学中介

美国大学金融数学

去美国留学中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