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不同方面分析战国时代是否真的有百万
从三个不同方面分析战国时代是否真的有百万军队投入战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小编来说说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条件的故事。
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都是战况十分惨烈的战役。根据史料上的记载,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的总兵力超过百万,最后赵国45万大军被全歼,而秦国伤亡人数也在20万左右。此后在邯郸保卫战中,秦国又造成了接近20万人的伤亡,导致元气大伤。不过在战国时期,真的存在规模如此庞大的战役吗?根据战国时期赵国人口的推算,赵国打这两场战几乎拿出了所有兵力,一旦失败赵国必将被灭亡。
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并未有很明确的界限标志,他们处在“东周”这个统一的国家之内。但三家分晋(公元前453年),晋国国君成为附庸,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诸侯。战国,那个烽烟弥漫的被屠戮所染指的战国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人们谈到战国的时候脸色总会有一些惊悸,冷兵器之间的战争动辄几十万大军迎面摆开,双方将领叫阵,几个回合之后,大军一拥而上。尸体,鲜血纷飞,利刃哧啦哧啦的钻进将士的铠甲,血肉模糊之后又退出来,看起来令人毛骨悚然……
先来举几个例子。
公元前312年,蓝田之战,楚国攻秦,兵锋指向咸阳,后双方在蓝田激战。伤亡比例是一比一,各伤亡十几万。
公元前256年,秦将军嬴摎伐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伐赵,取二十馀县,斩首虏九万。
邯郸之战中,参战国共投入兵力达120万人,两年时间内,秦军损失30万兵力。
(白起)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45)万人。赵人大震。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在战国时代的生产力条件下,真的有那么多的军队投入战争吗?我们将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三:从文化观念上看战国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但这时的文化争鸣程度已经略逊于春秋时期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法家的治国观念在秦国落地生根,统一天下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这一段时期是纵横家发挥作用的时期。
这里要介绍一个人,苏秦,那个佩戴六国相印的男人,鬼谷门下,是有名纵横家。苏秦学艺归来之后先是拜会了周朝国君,可谓是碰了一鼻子灰,但是他变卖家产,从此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途。风餐露宿不必说,遭人羞辱亦不必说,但是总有时来运转的那一天。
燕文公对他的合纵术很感兴趣,由此挂燕国相印。由此在结盟的道路上挂六国相印。功成名就。
从文化心理上来说,谋士的奇谋智术似乎让战国时代更加精彩纷呈。
这里引入一个概念,“以三言多”。
在“以三言多”的文化心理作用下,为了在心理上给对手一个下马威,往往夸大自身的军队数量,如号称是“百万大军”的,往往实际兵力为二十万到三十万的样子。当然,这种威慑并未对战争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该杀的还是要杀,该占领的还是要占领。而且在某些非野战领域战斗中(例如丛林战)不可能将几十万军队埋伏于深山老林处,不仅不利于军队的机动性还容易被敌人围之歼之。
所以,这种数字型的夸大更像是一种恐吓,这种恐吓不仅能够对敌军形成一定的威慑还可以壮大我军之军威。通过纵横家们的战略智慧,战国时代的战争更倾向于一种艺术化的行为。
从这个层面说,在战国时代,军队的数量远远不及记载的那么多,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伤亡是惨重的。
也是在战争中,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杀人与被杀。那些无辜惨死的老百姓,似乎就成了这一切的牺牲品,尽管他们都没有错。
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生产力角度,时代背景和文化心理)的阐述,我们由此可见战国时代的军队数量是远远低于同时期人口总数量的。当然,百万大军的数量不仅仅是文化心理的作用,还有那些无辜百姓的身影。
- 上一篇:买债券基金会亏本吗
- 下一篇:2022趋势交易有哪些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