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对于秦国与嬴政都有大功为何秦始皇要
吕不韦对于秦国与嬴政都有大功,为何秦始皇要逼死他?
说到秦始皇,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四月,22岁的嬴政前往雍城,在蕲年宫举行加冕大典。加冕大典刚结束,长信侯嫪毐用伪造的秦王御玺和太后玺调动兵力,准备进攻蕲年宫,发动叛乱。
雄才大略的嬴政派相国昌平君和昌文君率兵平叛,他们击败叛军后,将嫪毐生擒。
嫪毐交待了自己由相国吕不韦引荐,与太后赵姬生下两个儿子的丑事。嬴政勃然大怒,下令将嫪毐车裂,并且摔死其与太后所生的两子。
对于如何处置吕不韦,嬴政此时还是很矛盾的。尽管“王欲诛相国”,但是嬴政还是考虑到吕不韦的功劳大,“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
其次是为秦国招揽人才。吕不韦深刻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他招揽了门客三千,包含儒、墨、道、法、兵、纵横、杂家等各方面的人才。
最后是编写《吕氏春秋》,这本书体现了吕不韦的治国思想,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农业、天文、地理,历法、乐律等方面。《吕氏春秋》凝聚了吕不韦的执政理念,也体现吕不韦对嬴政的期望,希望他能将这种执政理念传承下去。
吕不韦依仗权势,迟迟没有交出手中的权力,自然会引起雄才大略的嬴政心怀不满。
在平定嫪毐的叛乱后,吕不韦被罢官返回封地,此时他应该韬光养晦,闭门谢客,相信他至少是可以善终的。
偏偏吕不韦却不甘寂寞,结交六国来使,触犯了嬴政的底线。
三、执政理念不同
《吕氏春秋》集儒家、法家、墨家等门派学说,体现了吕不韦的执政理念,。吕不韦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和“虚君实臣,民本德治”的政治主张。
很显然,吕不韦希望限制君权,扩大相权,他提出君主应该无为而治,将政务交给大臣去处理,吕不韦旗帜鲜明地反对君主专制。
而嬴政崇尚法家,他是一位有很强的权力欲望的君主,他绝对不允许有人来分享他的权力。
执政理念不同,吕不韦成为嬴政亲政的绊脚石,这也决定了他悲惨的结局。
四、结语
吕不韦对嬴政和秦国,是有大功之人。在权力面前,所有的功劳都显得微不足道。最是无情帝王家,权力斗争失败的吕不韦,用自己的性命,换来一家人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