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子之役过程简介丙子之役的影响是什么
丙子之役过程简介 丙子之役的影响是什么
1636年4月丙子(明崇祯九年,朝鲜仁祖十四年,后金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由汗改称皇帝,改国号大清,族名满洲。他事先将此事通报朝鲜,希望朝鲜参与劝进。朝鲜闻讯大哗,积累近10年的憎恶、羞辱情绪一并迸发。朝鲜臣僚纷纷痛切陈词,“使彼虏得知我国之所秉守,不可以干纪乱常之事有所犯焉。则虽以国毙,可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也”。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气氛下,仁祖拒不接见后金使团,不接受其来书。后金使团愤然离开汉城,沿途百姓“观者塞路,顽童或掷瓦砾以辱之”。该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正式举行称帝大典,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拒不下拜。
虽然朝鲜屈服于清朝的统治,但朝鲜人民对清朝非常反感,称清朝为“胡虏”。这种敌对的称呼和态度,在《朝鲜王朝实录》中比比皆是。朝鲜方面仅仅在外交上使用清朝年号,在国内则不使用,称为“某某王某某年”,例如“仁祖大王十二年”等等。不少士人尊崇明朝,使用“后崇祯”年号,致使“崇祯”这个年号被朝鲜士人沿用数百年。而在朝鲜孝宗在位期间,朝鲜甚至密谋起兵,联合日本江户幕府、南明反对满清,后来又计划响应三藩之乱和明郑政权。但北伐计划最终因财政困难而计划搁浅。
在外交方面,朝鲜建立迎恩门以迎接清朝勅使,在1637年至1881年之间,朝鲜先后161次接待清朝勅使。朝鲜每年四次向清朝进贡(1644年后改为每年一次),直到甲午战争清朝战败为止。而在甲午战争清朝战败之后,迎恩门被拆毁,改建独立门。
影响
具有高度发达的儒家文明、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沦为落后的山林狩猎民族建立起来的清朝的藩属国,在当时的朝鲜是令君臣、黎民都痛心疾首的事情,丙子虏乱对朝鲜社会、文化的冲击非常大。国王和文武两班大臣的权威一落千丈。清朝的征索也加重了朝鲜的负担。经济掠夺、政治欺压、文化差异,使得终朝鲜之世,思明反清的情绪一直都是社会思潮的主流。
在华夷秩序的天道伦理之自然性中,“华夏”即意味着对高尚的文化与族群正义性,对中华的彻骨认同即是对文化与族群尊严的彻骨认同。因此,朝鲜也向来乐于自已“小中华”的美称。“吾东方自箕子以来,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风,女有贞正之俗,史称小中华”。“山川险隘,人民多贫。只以稍遵礼俗,自古中国亦许之小中华”。
对于丙子虏乱,从一百多年后朝鲜人朴趾源的记载中,仍对当时明朝的态度心怀感激:“崇祯丙子清兵之来也,烈皇帝闻我东被兵,急命总兵陈洪范调各镇舟师赴援。洪范奏官兵出海,而山东巡抚颜继祖奏属国失守,江华已破。帝以继祖不能协图匡救,下诏切责之。当是时,天子内不能救福、楚、襄、唐之急,而外切属国之忧,其救焚拯溺之意,有加于骨肉之邦”。
清朝班师途中顺势攻陷皮岛,拔除了明朝在辽东沿海的最后一颗钉子。
- 上一篇:龚自珍出身名门而且在朝为官为何生活状况却
- 下一篇:历史上哪个朝代对犯人最宽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