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如何赈灾的不开仓放粮反而哄抬粮价
范仲淹是如何赈灾的?不开仓放粮反而哄抬粮价
范仲淹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我国古代经历了不少灾荒,在灾荒时期,当粮食全部耗尽时,就只能啃树皮,吃观音土,吃到后面,很多人被活活涨死。大街上横尸遍野,走几步就会遇到饿死的人,而恶犬常常会在濒临死亡的人边缘徘徊,等到他倒下或断气,就会马上分食这些“新鲜”的肉。
有的朝代甚至还出现了易子而食的现象,因此,灾荒真不是闹着玩的,它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夺走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既然有灾荒,就一定会有赈灾,今天我们要来看一个和赈灾有关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心怀天下的北宋第一名相范仲淹,据说他的那次赈灾事件还成为了大多数经济学的经典案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大危机是赈灾能力的大幅下降,其实许多人还是不能理解范仲淹为何要抬高粮价,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开仓放粮不也可以达到赈灾的效果吗?北宋那么富有,怎么连用来赈灾的粮食都没有呢?说起这件事,范仲淹才是满肚子委屈,其实“有粮”只不过是个幌子罢了。
北宋有个常平仓,里面储存的都是北宋的救命粮食,只有常平仓不出现问题,北宋不管遇到多大的灾荒,都可以挺得过去,但在范仲淹时期,常平仓出问题了。
学过历史的同学都知道,北宋时期“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特别严重,国家需要承受巨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当遇到危机时,政府就会拆东墙补西墙,有点像当今社会出现的“以贷还贷”现象。
常平仓成了救命稻草,哪里需要就往哪里调点去,据说各地的官司常常找常平仓筹钱,因此,在闹饥荒之前,常平仓几乎空空如也了,而日常管理常平仓的官员也是整日无所事事,监守自盗。
虽然司马光等正直的官员也反映过常平仓的弊端,但最后情况仍然没有任何改变,遇到灾情时,还是指望不了常平仓,这才逼得范仲淹绝地求生,想出提高粮价的办法来。
可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短时间用此办法还可以,如果遇到更大的饥荒,又该如何解决呢?也难怪后来王安石不顾天下人反驳,也要坚持变法。虽然王安石实施变法最后失败了,但他也算是努力了,至少为北宋的未来拼搏和抗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