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继承皇位的为何大都不是皇长子
发表于:2023-12-19 11:26:47
来源:蜜蜂资讯
清朝时期,继承皇位的为何大都不是皇长子?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嫡长子继承制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在封建皇权时代,皇室皇权的更替是一件大事,对于庙堂之上的官员来说关乎身家性命和荣华富贵,对庶民百姓意味着稳定还是动荡。所以古代中国从西周就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来尽量确保政权皇位交替时国家的稳定。后续历朝历代都沿袭了这一制度。
皇长子们大多都是早夭,这其中原因我们不难推测:结婚过早、近亲结婚、医疗水平。古代结婚早是可以理解的,平均寿命不长结婚年龄比现在早也合理。但是皇家结婚过于早了,顺治帝结婚时才14岁,康熙和赫舍里大婚时两人都不满十二周岁。长子的身体素质就可想而知了。
满清本就是少数民族掌握政权,所以更注重血统的传承,皇室与贵族联姻,贵族基本世袭,贵族上一辈不乏是驸马的,来来回回不出五服,近亲结婚生下的孩子得遗传病的几率高,风险大,易夭折。医疗水平低的孩子生病没有办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而幸运活下来的皇长子依旧很难继承皇位的原因在于两点:一、“立长不立幼,传嫡不传庶”是儒家文化下的继承制度,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虽说满族在统治期间不断地汉化,但是汉化业需要时间,清朝前期皇室的嫡庶观念并不重,不是特别看重长幼和嫡庶,更多的是才能,当然最终还有每位皇子背后的力量博弈。
二、清朝后期特有的皇位继承制度:秘密立储制。雍正在继位后,吸取历代尤其是自己所经历的夺嫡的明争暗斗、骨肉相残的悲剧,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这种传位制度是在换地驾崩后以公开皇帝遗诏的方式最终确认下一位皇帝,不一定传给长子,也不预设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