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是如何失去人心的最后又是怎么灭亡的
南明是如何失去人心的?最后又是怎么灭亡的
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南明,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1644年,当多尔衮在吴三桂的带领下进入北京的时候,很多汉人士绅和官僚群体等在北京城下迎接吴三桂的到来。
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们将迎来的是谁。
消息闭塞的时代,他们只看到李自成匆忙撤出了北京,还以为是吴三桂率领明军反败为胜,在上海关打败了李自成的军队,要光复明朝的江山。
然而,当这群遗老遗少看到一队队辫子军向他们走过来,才知道吴三桂是投靠了清军,而骑马向他们走来的,是清帝国的摄政王多尔衮。
看到这种景象,很多士绅立马闪人了,还有一部分人将错就错的将多尔衮迎进了明皇宫仅存的武英殿。
与两个月前李自成进京时官僚士绅纷纷投靠的景象不同,官绅们对于来自关外的清帝国充满了陌生与敌意。
毕竟,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如今的多尔衮,明帝国与后金和满洲人进行了数十年的血战,彼此都是敌国的身份是不可能在一瞬间抹去的。
而且,满洲文化和中华文化大相径庭,生活习惯、发饰服饰等等,都有着巨大的差异,短时间内怎么可能接受。
然而,势力已经窘迫,南明朝廷却不思振作,没有认识到清帝国的野心,反而花费有限的精力排斥异己,追究历史的过错,这使得南明丧失了这个难得的短暂机会。
所以,南明的人心,是他们自己胡作非为而失去的,也怨不得谁。
虽然南明没有抓住机会,但清廷却很清楚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早在入京之初,清廷之中就有人意识到,目前的当务之急是“疾行征聘,先收人望”。多尔衮接受了这个建议。
多尔衮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为此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首先,多尔衮下令,留在北京的明廷六部、都察院、内阁等等官员,都以原职与满洲官吏一起工作;
其次,多尔衮不追究出身,不管是曾经明朝的官吏,还是李自成任命的官吏,更不问阉党还是东林党,只要愿意效忠清廷,一律录用,不仅是官复原职,甚至是加官进爵;
第三,多尔衮还经常命令降清的明朝官员相互举荐,借用明朝大量形成的士绅、师生群体扩展官僚队伍,以取得更多人的投效。
不仅如此,多尔衮还一改明朝敌国的态度,一进北京,就为与他们打了一辈子仗的崇祯帝“具礼安葬”,还下令官民一律为崇祯皇帝“服丧三日”。这一招实在诛心,蒙住了很多人的眼睛。
在多尔衮一系列高难度的操作下,清廷很快就扭转了在官僚士绅中的敌意,建立了他们投效的基础。
南明拼命的往外赶,而清廷准备好高官厚禄拼命的笼络他们,结果可想而知。很快,大量的前明官僚、军官就带着他们的门生、带着他们的军队,投入了清廷的怀抱。
到了这一步,南明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人心,而多尔衮代表的大清帝国,已经得到了人心。
因此,到了后期,实际上征战在大江南北的,大多是投降的汉人的军队。有了高官厚禄,他们甘于效命,而满洲八旗也就乐于成为监军和后援。
但清帝国的异族政权的面貌,哪是那么容易抹去的。一旦有了优势,清帝国的本来面目就露出来了,当年7月多尔衮就开始推行“剃发易服”,这一举动引起了广大百姓的强烈反对,已经征服的汉地境内频频骚动。
然而,这竟然没有影响清廷的统一事业,或者说影响几乎微乎其微。
这一现象说明,清廷得到的所谓人心,是那些官僚士绅的人心,对于普通老百姓,他们并没有那么在乎。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清廷的成功,也揭示了所谓的“人心”真正含义。
- 上一篇:清朝道士骗人到底有多高明召唤天女骗到一批
- 下一篇:关陇集团的最后一个权臣结局被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