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杀掉夏侯渊后曹操说了什么
黄忠杀掉夏侯渊后,曹操说了什么?
一、演义奇谋如幻
三国金戈铁马,演义奇谋如幻。这其实就是三国正史和《三国演义》的区别。比如同样的曹操,官渡之战时许攸来投,曹操信了,押上性命亲自带队奇袭乌巢。于是人们都说,曹操牛,目光如炬,用人不疑,如此豪杰神武,袁绍焉能不败?
可赤壁之战时黄盖来投,曹操同样相信了,却导致火烧赤壁。人们就都说,一统尚未成功,曹操却不想努力,竟然把宝押在对方投降上。如此自大,巴拉巴拉一大堆,焉能三国不三分?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于是本来霸气绝顶,展现曹操英雄气概的“横槊赋诗”,就在《三国演义》中,成了赤壁之战前的一大笑料,表现曹操的自大——人家指出你诗歌中“绕树三匝,无树可依”实在不应景,显得晦气,曹操却杀了人家。
但无论怎样吧,无《三国演义》的成功和经典,三国历史必会失色,比三国更精彩的春秋战国,为何就比不过三国的热度和知名度?还是一位网友们一针见血:就差一本《三国演义》!
无论你赞还是贬,《三国演义》事实上,已经几乎压过了三国正史。历史帝也好,演义谜也罢,也就只能互相依存,互相伤害,还更互相鄙视。如本篇要说的这个话题,黄忠是怎么斩杀夏侯渊的?
我们先看看《三国演义》中,是怎么奇谋如幻的。笔者概括了下,分为两部分。
其一:诸葛亮的激励。刘备来到葭萌关,就提出要让黄忠去攻占定军山。哪料诸葛亮却摇头大呼:黄忠太老了,那夏侯渊是曹操手下虎将,应该赶紧把关羽调来,这才是上策。
一句话,黄忠急眼了,不但非要去,而且还提出“不用副将,只将本部兵三千人去,立斩夏侯渊首级,纳于麾下”。就这样诸葛亮激将法得逞,把法正搭配给黄忠后这才同意。
其二:军功章里有法正的一般。在法正的筹谋下,黄忠养精蓄锐,夏侯渊多次挑战未果,既心浮气躁,又无可奈何,于是整个大军就都放松了警惕。法正看准时机,向黄忠发出了攻击讯号。
黄忠早就憋疯了,是“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夏侯渊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就这样被黄忠一刀,咔嚓掉了脑袋。随着夏侯渊被斩,汉中大局已定,虽曹操随后亲自带兵来战刘备,却也无法翻盘汉中丢了,曹操只落得一个“鸡肋”退兵,为此还杀了杨修。
显然在《三国演义》中,黄忠虽立下奇功,但诸葛亮和法正的奇谋,却成决定性因素。大有喧宾夺主之势,使得本是主角的黄忠,反成了“配角”。故而笔者开篇才说“演义奇谋如幻”。
那么三国历史上,也是如此吗?这就要先从黄忠说起了。
三、曹操一语道破刘备“宿命”
在夏侯渊被黄忠斩杀后,曹操被气得都失了态,张口就骂夏侯渊是“白地将军”。意思就是说,犹如白痴一般。为何?曹操的解释是“为督帅尚不能亲战,况补鹿角乎”。
既,你夏侯渊是统兵主帅,你就要干主帅的事!吃饱撑得你下马去拔鹿角,干“清洁工”的工作?这下好,被人家一击而亡,脑袋都没了!
骂是心疼,没办法诸曹夏侯不分家,骂来骂去,还是一家亲,曹操心疼!但曹操终究是曹操,当理智和冷静重新主导后,他就开始琢磨刘备了。对刘备曹操比谁都熟悉,很快就得出结论,就凭刘备那点本事,他断然不会有这种“奇谋”。
刘备之前之所以一直流浪,就是因他虽拥有无比强大的执行力,却缺乏奇谋指导。而诸葛亮如今远在成都,根本没来汉中。况且当时诸葛亮如萧何一样,主要工作是“统筹粮草、治理内政”,根本没涉及到军事作战方面。
不久后,曹操被刘备正面硬刚得再次失态,开始骂刘备是织履贩席的小儿,就知道让你义子刘封出战,欺负我没带“黄须儿”曹彰来,否则打爆你个大耳朵。
显然曹操吃了大亏,对刘备有了全新认识,不得不承认,此刻的刘备堪称是自己的强悍对手了。
因为曹操已经得知了,为何刘备会突然“开挂”,原来有一位高人在他身边,这便是法正,充当了刘备的“主谋”。于是曹操叹息道:“吾故知玄德有此,必为人所教也……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
我就知道刘备没这能耐,必有厉害人物在他身边出谋划策,闹了半天是法正!可惜可叹啊,我老曹把天下的能人,几乎都抓在手中了,却独独漏掉了法正,不但致使夏侯渊被斩,我也破天荒地被刘备给击败了。
公允来言,曹操这句话颇有自嘲味道,却也是一句大实话。因为从三国的发展来分析,曹操这句,堪称一语道破刘备的“宿命”。
这就是后来的夷陵之战。正是由于法正病逝,导致没人能劝阻住刘备,使得他怒而东征,落得一个几乎全军覆没的结局,蜀汉元气大伤,几乎破产。亏得是诸葛亮力挽狂澜,这才换来了蜀汉的第二春。
夷陵之战失败后,诸葛亮也跟曹操一样,发出过一句感慨:要是法正还活着,必能阻止刘备,起码也不至于败得这么惨。
这就是刘备的“宿命”,有法正辅佐时他如开挂,依靠法正的奇谋硬刚曹操,打出了他这一生中,最牛闪闪的汉中之战,蜀汉由此进入全盛期。
但法正一死刘备就又恢复了原来的状态,执行力虽依旧强悍无比,却导致了一生中最惨痛的失败,并因此病逝。
四、总论分析
所以,再强悍的执行力,若没有奇谋为指引,往往会适得其反。而再好的奇谋,若缺了合格执行者,也是“大饼一张”。
从这个角度来言,《三国演义》何尝不是对三国历史进行了最好注解呢?故而《三国演义》影响力那么大,都压过三国正史,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