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宋徽宗为什么会如此崇信道教
历史上的宋徽宗为什么会如此崇信道教?
历史上的宋徽宗为什么会如此崇信道教?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中国历史上宗教与政治的联系一直不是十分紧密,在道教完成宗教化之前,皇帝都是宣称自己是天人感应理念下的天子,这也是中华帝王正统的来源。但是随着在南北朝时期中国道教宗教化建设完成,道教逐渐成为了帝王统治合理性的来源。
老子化胡说就是佛教与道教矛盾的体现
但是在宋徽宗在位期间,其对于道教的崇信让道教获得了极高的地位,他也开始对佛教进行了一定的打压。在其在位期间,虽然没有像周世宗那样发起灭佛运动,但是他命令将佛的叫法改为大觉金仙,并且要求将寺院改为宫观,这样的政策自然引起了佛教人士的不满,对于当时的社会稳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此事在《宋史》中记载如下:
"乙卯,诏:'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易服饰,称姓氏。寺为宫,院为观。'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
但是宋徽宗之所以会颁布抑制佛教发展的命令,除了源于其对于道教的崇信之外,也有着其他方面的考量。其一,当时的北宋政府虽然战胜了辽国,但是新兴的金国已经在北方对中原虎视眈眈,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少数民族对于中原地区的威胁。因此如何激起人民的民族情绪,让他们投身到对抗金国的事业中就成为了关键问题。
在北魏拓跋焘灭佛的时候,他的本来目的也是想把外来的佛教引入到华夷之辩的范畴之中,通过打压佛教来完成民族情绪的疏导。但是北宋时期的佛教文化与北魏时期已经完全不同。北宋时期的佛教已经深受中国本土文化感染,基本褪去了其本来的色彩,其在人民中间也已经有了很高的传播度。此时再想通过打压佛教来缓解人民的民族情绪,只能事倍功半,甚至起到反效果。
北宋时期的佛像已经有了明显的中华文化印记
其二则是其作为道君皇帝,自然希望自己无论在政治还是宗教方面都能统治所有的臣民,因此游离于道教体系之外的佛教自然成为其改造对象。宋徽宗其实最本质的目的还是希望全国所有人民承认其神性,而不是彻底抑制佛教的发展。不过宗教问题是很难通过这样的强制手段解决的,宋徽宗的政治思想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文人皇帝笔下的花鸟与其蕴含的道教思想
虽然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其在位期间宠信奸臣蔡京,导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更是造成靖康之难的罪魁祸首,其最终死于异域他乡的结局更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一幕。
但是宋徽宗在皇帝的身份之外,确实有令人称道的地方,尤其是其在艺术方面的造诣更是深厚,堪称北宋最出色的艺术家之一。在书法方面他独树一帜的瘦金体至今依然被书法爱好者们所津津乐道,而在绘画方面,其工笔花鸟画更是开创了这一流派的先河。值得注意的是,在其对于花鸟画的喜爱中,我们也能看到后来其崇信道教文化的苗头。
前面说过赵佶在政治上的野心不足,反而对奇花异草,珍奇异宝十分喜爱,其美术作品也多以这些物品作为题材。佛教文化尤其是佛教绘画中对于这些事物缺乏关注,中国古时的山水也以宏观景色为主。
但是道教文化中讲究万物有灵,他们认为自然中的花鸟虫鱼就是天地间灵气的精粹,这样的说法与宋徽宗的艺术理念相吻合。后期宋徽宗在《宣和画谱》中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己对于道教艺术的喜爱,将其排在佛教艺术之前。相似的艺术理念也是其沉迷道教文化的重要理由之一。在《宣和画谱》中有这样的说法:
"牡丹芍药与鸾凤孔翠使之富贵,松竹梅菊与鸥鹭雁鹜必见幽闲。……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物之有得也。"
结语
宋徽宗作为北宋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其在政治上的失误比比皆是,但是其对于道教的崇信却很少被提及。这是因为宋徽宗对于道教文化的喜爱是发自真心的,并不像宋真宗那样只是把道教当作工具,而是真的想将自己的生命奉献于其中。
而之所以宋徽宗会有这样的人生选择,主要还是因为其与其他帝王的经历差别。他从来都不认为自己会成为皇帝,因此很早便培养出了自己对于艺术的喜好,而对于权力的追逐则十分冷淡。在这样的前提下,首先道教可以给其更高的追求,在林灵素的修正下,宋徽宗更是看到了自己成仙的希望,那么崇信道教对于宋徽宗来说就是注定发生的事情了。而且道教艺术的追求也与这位艺术大师不谋而合,就让他更加亲近道教文化。
至于抑制佛教一事,虽然可能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更多的还是处于宋徽宗自己的利益,他还是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认同其神仙的身份。但是这位神仙却客死他乡,国破家亡,不由得让人唏嘘不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