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在历史上究竟是个怎样的皇帝
明武宗在历史上究竟是个怎样的皇帝?
明武宗在历史上究竟是个怎样的皇帝?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纵观历史上下几千年,死后谥号为“武”字的帝王,这是个很牛逼的称号,历史上其他朝代能得到“武”字为谥号都是牛逼的皇帝。周武王、秦武王、汉武帝、光武帝、魏武帝、五代十国中开国皇帝很多都用武或孝为谥号,唐武宗、后唐武帝、元武帝、清太祖也叫武皇帝努尔哈赤。这些都是牛逼的帝王,明朝就朱厚照得到了“武”字,他能差到哪去?我们近代有位伟人曾对于明朝就称赞过四位皇帝,太祖、成祖、宣宗、武宗,这四位。
有人说明武宗的死有黑料,宪宗给孝宗留下了一个内政稳定,外无强敌的情况,结果孝宗搞着搞着搞成了内政稳定,外有强敌的局势,明朝军事在孝宗这直接搞乱了,孝宗还没来得及解决就撒手归西了,武宗上位之后重整明朝的军事和朝堂局势,这当然让文官不乐意了,不往死给才怪呢?《明史》记载明武宗亲征蒙古,导致蒙古不敢犯境,但明朝自己与蒙古人的记载却不是这个样子。也就是说没有《明史》,武宗不会洗白。有什么办法呢?一个土木堡,把大明功臣武勋都划拉没了,文武失衡,三国鼎立也就成了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互相伤害了。说朱厚燳谥号武,那也是真能打。不过黑的是真惨啊,打的小王子再也不敢过来,文官大笔一挥,记朱厚燳杀敌一人,10多万人的混战,一共十多个战绩,你信么?
23日朱厚燳下旨停了自己每天的听课,11月29日罢免强出头的韩文,12月13日朱厚燳命锦衣卫官调查六科给事中,给文官们一个下马威。某种程度上可以把这次调查看作官员监察制度真正的开始,贯穿明清的清查在武宗朝成为惯例。文官集团经营多年,实力强劲,不能彻底撕破脸,29日朱厚燳免除了曲阜孔氏田赋。稍微缓和了一下与儒生们的尴尬气氛。正德二年,朱厚燳先后用了三个月时间再次行动,先是依照锦衣卫调查结果,南、北两京给事中,御史被当众仗责、受刑。然后又以刘健、谢迁、韩文等五十三人拉帮结派的事训诫群臣。同时命令各地镇守太监,参与刑狱政事,把人事任免权握在自己手里。
当年五月,朱厚燳令四万曾道还俗。恢复了第四代宁王的护卫军,六月停止开始于英宗天顺年间的长城修建,把工程款转到京师,打算用身边宦官和有实权的藩王,打压在孝宗朝一家族大的文官集团。八月,开始整修始于元代的豹房,耗资24万两白银,这件事成了正德荒淫无道的典型事例。实际上,当时有人听到豹房里兵戈之声,或许豹房的真正用途是练兵,如汉武帝的上林苑,明武宗要练就一支直属自己的军队,再不受人摆布。《明武宗实录》中记载他每天都在豹房中批阅大臣的奏章,作出各种决定。而他在豹房期间,边镇的军事力量不断增强,明军又敢于和蒙古骑兵野战了。斩首百人以上的战斗,孝宗朝只有王越偷袭贺兰山那一次,而武宗朝次数明显多了不少。
皇帝用宦官制衡群臣,古以有之,因此得势的宦官做大也早有前车之鉴,“东厂八虎”权利日渐增长,八虎中谷大用、张永等能领兵,常年跟随在皇帝身边,朝政上的事,刘瑾管的较多。刘瑾贪财,他敛财的速度堪比和珅,同时他又很想做出点政绩,曾提出改革方案85条,走到了官商一体模式的对立面。正德五年刘瑾丈量军屯土地的做法,打击了勋贵的即得利益,激起了西北安化王叛乱,朱厚燳明杨一清总督军务平叛。宦官张永监军,张永是八虎之一,但他和杨一清建立了深厚友谊,并定计除掉了同是八虎的刘瑾。随后,明武宗开始全面抓兵权,明武宗任用江彬、许泰等,趁着盗贼风起,四处调兵平叛的机会,调外地军队与京营换防。建立左、右官厅,由自己的心腹武将统领。并在宣府府建立了自己的府邸,避开京城。文官集团手里从土木保之变后就掌握的京营没有了,当然强烈反对,但武宗不予理睬。
鞑靼小王子进击的规模越来越大,掌握了军队的明武宗必然要有大动作。正德十二年八月,朱厚燳蒙混过官员们,亲自出了居庸关,来到了宣府。在找不见皇帝的文官眼中,这自然定义为荒废朝政贪玩。九月,大同总兵王勋收到了一封奇怪的信,落款是“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多方打听才知道,这是武宗为了在前线调兵遣将方便封给自身的官职。十月,鞑靼小王子,领奇兵5万进攻大同,明武宗不顾众将劝说,开始亲自部署,主动在应州应敌。10月18日,王勋遭遇小王子激战,第二天,附近明军赶到,王勋再次与小王子激战至黄昏。10月20日,明军又主动出击,但小王子发现明军兵力还是不足,就下令分割包围,此时明武宗亲帅提早集结在阳和的江彬、张永等人的部队赶到。皇帝御驾亲征,士气必然高涨,蒙古骑兵被击退。10月21日,雾气初散,明军已经严阵以待,蒙古军主动进攻,双方来回冲击对方阵地,十几万人,从早上七点多打到傍晚六点多,武宗亲自上阵,斩杀蒙古军官一名,蒙古军败退。
应州之战在史书上只有寥寥数语,《明武宗实录》更是用了一种偷换概念的写法,确实记载明军胜了,阵亡52人,斩首蒙古军16人。很少有人会在听故事的同时自动转换“阵亡”和“斩首”的概念,斩首数并不是阵亡数,蒙古军的实际阵亡数应该远高于斩首数,在加上有人刻意在百姓中制造舆论,战后不久就留言四起,说皇帝吹牛。武宗生气,十日不上早朝。武宗真的吹牛了吗?从这次战役的结果上看,小王子自此十年内,都只是小打小闹,没有发起大的战役,也许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正德十三年,朱厚燳南巡边镇,带这一万七千人从宣府开始西行,皇帝不坐车,只骑马,历时五个月巡视的具体内容在《明武宗实录》中基本没有提及,却记载了朱厚燳强强民女,过程十分详细,没有随行的人越是能详细记载,越像是刻意编造。所以,对这事我一直有个疑问,身为皇帝想要民女还用强吗?你当他是高衙内不成?正德十四年,朱厚燳要继续巡视,群臣反对。许多人被受仗刑。宁王叛乱,这事情朱厚燳早就未雨绸缪了,在兵部尚书王琼推荐下,明武宗三年前就派王阳明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变乱起始,王琼说江南有王阳明在,不用担心,武宗跃跃欲试,御驾亲征。
王阳明大才,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几乎是凭借自己一时招募的两三万人就平了明朝最后一次藩王作乱。此时,御驾亲征的大军因为著名的"找钗事件”耽搁了三天,才到涿州,这下朱厚燳有些尴尬,于是命令不公开捷报,大军继续南进,到了南京,朱厚燳巡视各处,到过许多大臣家。到了次年闰八月八日才接手了江西的俘虏。12日开始回北京,9月15日朱厚燳在积水池钓鱼,翻船落水,虽然被救,但身体从此不好。此事是否有隐情不得而知,但事出突然,不禁引人猜测。朱厚燳12月10日到京,三日后在几天仪式上突然发病,就此一病不起。
正德十六年正月十四日,明武宗朱厚燳驾崩于豹房,享年31岁,无子。宪宗孙,兴献王子朱厚熜嗣位,这位出了名故事多的皇帝努力过,放纵过,一生几乎都用在了军武上,无愧“武”字。他也是凭着军事,在与文官集团的斗争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他没能彻底地解决父亲遗留下的文官集团最大的问题,还被文化人在史书上描黑,或许,他能多活几年的话,事情会有改观。有人猜测明武宗如果活得久一点,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汉武帝,改变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