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雪花银长什么样上面全是牙印
古代“雪花银”长什么样?上面全是牙印
货币是购买货物的媒介,具有契约效力和契约价值,人们可以用货币购买等价的产品。在古代,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货币,天然海贝宝、元宝、交子、银子……这都是货币不断演变的过程。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但马都末曾说过:“古代的银子就像今天的金子一样,很难流通。”比如说,你拿着10两银子去买10个包子,商家会先掂量一下,看看自己的钱够不够找,不够了的话,自然是不好卖,如果够找,商家就会剪你一小块银子,然后再找你几个铜板。
如果说,商家有2000个包子,你花10两银子刚好全部买下,商家依旧会把银子剪碎,看看是不是真的,以及银子纯不纯!
古代银子的价值
不过在古装剧里面,随处都是:“十两银子,不用找了!”这其实很不现实,古代银子的价值极高,盛唐时期,物产丰富,一两银子相当于2000~4000元,北宋中期一两银子相当于1000~1800元,明朝时期一两银子值600多元,到了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的价格和唐朝时期相比,贬值近10倍,值200元左右。
因为银子价格高昂,一两银子就值上千个铜板,所以很多百姓家里都没有银子,而且平常人家的交易额也都维持在几文钱左右,“世人慌慌张张,不过为了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可解世间万种惆怅”,所以,在古代有点碎银子的人都算富有了。
古代银子的分类
人们的老观念中,通常认为银子闪闪发光,造型像一个元宝,沉甸甸的,但其实真实历史上的银子并非如此,稍微能和它们媲美的也只能是官银了,这种银子流通在国际贸易,以及朝廷政府中能见到。私人能够看到的基本上是“雪花银”。
古代“雪花银”辨识度不高,上面满牙印和污垢,还磕磕巴巴,颜色一点都不鲜艳,哪怕是掉在地上,也没人能够认出来了。
雪花银的流通情况
在不同的年代,银子所呈现的形态也不一样,电视剧中看到的元宝状的银子属于银锭,这是隋唐之后比较流行的,重量成色不一,大锭重约五十两,一般由各地银炉铸造,到了清朝中叶,银元宝必须经过公估局鉴定才能流通。
在不同的年间,这些银两上面还会刻上不同的年号和云纹,这些及时标志性的东西,也最容易藏污纳垢了,再加上,这种银子一般得不到,有时候黑漆漆的一坨银子,掉在地上,恐怕也没人认得出来,若是掉在泥泞里面,就变得更加脏了,所以货币是很容易弄脏的,哪怕是银子,也能脏到让人难以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