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俊发动了景龙政变为何最后会被手下杀死
李重俊发动了景龙政变,为何最后会被手下杀死呢?
李重俊是唐中宗李显第三子,公元707年七月,李重俊与李多祚、李承况、独孤祎之等人发动兵变,诛杀武三思父子,而后攻打宫城,意图杀死韦皇后等人,却被阻于玄武门外,因士卒倒戈而失败。他逃奔终南山,中途被部下杀死。
提到李重俊,很多人对其最大的印象可能就是景龙政变,因为这一次政变可以说是李重俊的高光时刻,然而却也可以是他人生中天堂与地狱的抉择。政变似乎在唐朝的历史中有如家常便饭,尤其是在唐前期,不发动政变而坐上皇位者,都能够算作是一股清流,令人惊讶之余也大感艳羡,毕竟政变有风险,稍不留意便容易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看到李重俊最后的结局便能有所感触。
太子之位,权势与威胁并重,在拥抱无限荣耀的同时也容易带来诸多不安,而这种不安的情绪也容易导致更加不理智的行为。疯狂与灭亡,很多时候是能够进行并论的,可是对于李重俊来说,他似乎没有太多的选择。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李重俊的大致人生轨迹,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加理解李重俊在发动景龙政变之时所处的境地。
说起来,这太子之位原本就不是李重俊的,就如同他老爸一样。想当年,他老爸李显也是作为武则天的第三子,并没有资格成为太子,若仅是如此,也许李显就不会有后来从皇帝之位被贬房陵的悲惨经历,而是安心当着自己的太平王爷。然而,身为皇子,人生的选择权似乎并不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因为在当时,还有着武则天这个最大的变数。在武则天的“安排”下,李显的两个哥哥都因故去世,而这太子之位,不偏不倚的恰好落在了李显的头上。
而李重俊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他作为李显得第三子,本来太子之位与其相之甚远,然而命运使然,早在武则天时期,李重俊的大哥李重润就因议论张氏兄弟擅政之事而被武则天处死,而二哥李重福则是被韦皇后诬陷而被贬于外,于此,作为老三的李重俊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入主东宫。神龙二年七月,卫王李重俊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不知在此时此刻,李重俊该做如何感想,是喜是悲,唯有自知。
从整个朝局来看,李重俊在初为太子之时并没有什么根基,毕竟他仅是半路出道,此前并没有太多人看好,更别提倾附。并且,就连这个时候的李显,也并没有太多的政治资源,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估计李重俊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所处之境。当然,既然没有足够的实力,那么李重俊所要做的就是安分守己,寄希望于以退为进,平静的过完未知的太子任期。可是,想归想,身不由己本来就是形容人生的无常与被动。所以,就算是李重俊想要平稳的过渡,却仍然不得不铁心做出最后的决定,将自己的性命系于天意。
要知道,为将者最为忌讳的便是阵前踌躇,因为时机稍纵即逝,而当两军对阵之时,李重俊却在思虑着如何对待和上官婉儿在一起的李显等人。很明显,李重俊此行的目标很单一,即就是杀死上官婉儿,但是他却不知道,自己在杀死上官婉儿后将要面对的是什么。而李显却不同,李重俊的此番行为已然能够以谋逆论处,再加上在上官婉儿、韦后乃至安乐公主的一番议论下,李显也认为李重俊此举是为了皇位而来,故而自然不能再论父子亲情。所以,虽然双方兵力失衡,然而一边是踌躇不决,一边却是心怀杀意,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在李重俊犹豫的同时,李显还说了一句话,令得当时的局势瞬间便有所扭转,当时,李显对李重俊所率禁军言:“汝并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归顺,斩多祚等,与汝富贵”。简单来说就是劝告那三百禁军好自为之,站对队伍很重要,并且以富贵许之。李重俊手下本就不是心腹之人,并没有特定的政治立场,经由如此一说,自然有所动荡。毕竟他们也很清楚,自己所做之事一是受命,二是荣华,如今竟然连皇帝都说免罪许贵,那诸多禁军将士倒也就没了继续政变的动力,军心不稳,必如山倒,李显与李重俊之间,成败已分。
虽然李重俊发起景龙政变是身不由己,并且通过了一定的努力已然取得了部分的优势。然而,严格意义上来讲,李重俊在此次政变中的所作所为仍然存在不少漏洞,这也给政变的失败埋下了隐患。一来,当时制定进攻路线之时,便直接去了城南,而并非皇宫。二者,李重俊并没有认识到谁才是自己真正敌人,以至于因为思虑是否对父皇下手而错失良机。
可以说,李重俊虽然身处皇家,却并没有足够的政治觉悟,试想,即便是铲除了武家与上官两大政敌,李显又会如何看待李重俊的这番行为?所以,我们也就能够看到,在政变过后,尽管李重俊身首异处,但李显却毫无父子亲情,严肃处理了这次政变,以儆效尤。故此,我们可以认为,景龙政变的最终失败,其实就是李重俊自己给造成的,说到底,他所面对最大的敌人,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