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杨继洲济时撰针灸专著卷二通玄指要赋全文
明杨继洲(济时)撰《针灸专著》:卷二·通玄指要赋 全文
《针灸专著》,又名《针灸大全》,10卷。明杨继洲(济时)撰,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杨氏根据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简称《玄机秘要》),参考明以前20余种针灸学著作,并结合作者针灸临床经验编成此书。本书较全面论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等,并考定腧穴名称和部位,记述历代名家针灸医案,为对明以前针灸学术的又一总结,是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著作。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卷二·通玄指要赋(杨氏注解)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巧运神机之妙,工开圣理之深。
夫治病之法,有针灸,有药饵,然药饵或出于幽远之方,有时缺少,而又有新陈之不等,真伪之不同,其何以奏肤功,起沉疴也?惟精于针,可以随身带用,以备缓急。
巧者,功之善也;运者,变之理也。神者,望而知之。机者,事之微也。妙者,治之应也。
工者,治病之体。圣者,妙用之端。故《难经》云:“问而知之谓之工,闻而知之谓之圣。”夫医者意也,默识心通,贯融神会,外感内伤,自然觉悟,岂不谓圣理之深也。
外取砭针,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阳而倒阴。
砭针者,砭石是也。此针出东海,中有一山,名曰高峰,其山有石,形如玉簪,生自圆长,磨之有锋尖,可以为针,治病疗邪无不愈。
水火者,寒热也。惟针之中,有寒邪补泻之法,是进退水火之功也。回阳者,谓阳盛则极热,故泻其邪气,其病自得清凉矣。倒阴者,谓阴盛则极寒,故补其虚寒,其病自得温和矣。此回阳倒阴之理,补泻盛衰之功。
原夫络别支殊,经交错综,或沟池溪谷以歧异,或山海丘陵而隙共.
别者,辨也。支者,络之分派也。《素问》云:“络穴有一十五,于十二经中每经各有一络。外有三络:阳蹻络,在足太阳经;阴蹻络,在足少阴经;脾之大络,在足太阴经。”此是十五络也,各有支殊之处,有积络,有浮络,故言络别支殊。
痫发癫狂兮,凭后溪而疗理;疟生寒热兮,仗间使以扶持。
期门罢胸满血膨而可已,劳宫退胃翻心痛亦何疑。
太白脾家真土也,能生肺金。阴陵泉,真水也,滋济万物。
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坠,王公谓此;三里却五劳之羸瘦,华佗言斯。
固知腕骨祛黄;然骨泻肾
行间治膝肿目疾;尺泽去肘疼筋紧。
目昏不见,二间宜取;鼻窒无闻,迎香可引。
肩井除两臂难任;丝竹疗头疼不忍。
咳嗽寒痰,列缺堪治;眵覩冷泪,临泣尤准。
头临泣穴。
髋骨将腿痛以祛残;肾俞把腰疼而泻尽。
髋骨二穴,在委中上三寸,髀枢中,垂手取之,治腿足疼痛,针三分。一云:“跨骨在膝膑上一寸,两筋空处是穴,刺入五分,先补后泻,其病自除。”此即梁丘穴也,更治乳痈。按此两解,俱与经外奇穴不同,并存,以俟知者。
以见越人治尸厥于维会,随手而苏;文伯泻死胎于阴交,应针而陨。
维会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阳辅穴),内应足少阳胆经。尸厥者,卒丧之症,其病口噤气绝,状如死,不识人。昔越人过虢,虢太子死未半日,越人诊太子脉曰:“太子之病为尸厥也。脉乱故形如死,太子实未死也。”乃使弟子子阳,镵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二旬而复。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鹊闻之曰:“此自当生者,吾能使之生耳。”又云:“乃玉泉穴,在脐下四寸是穴(中极穴),手之三阳脉,维于玉泉,是足三阳脉会。治卒中尸厥,恍惚不省人事,血淋下瘕,小便赤涩,失精梦遗,脐腹疼痛,结如盆杯,男子阳气虚惫,疝气水肿,贲豚抢心,气急而喘。”经云:“太子尸厥,越人刺维会而复苏。此即玉泉穴。真起死回生奇术。妇人血气症瘕坚积,脐下冷痛,子宫断绪,四度刺有孕,使胞和暖,或产后恶露不止,月事不调,血结成块,尽能治之。针八分,留五呼,得气即泻,更宜多灸为妙。”
灸三壮,针三分。昔宋太子善医术,出苑游,逢一怀娠女人,太子诊之曰:“是一女子。”令徐文伯诊之,文伯曰:“是一男一女。”太子性暴,欲剖腹视之。文伯止曰:“臣请针之。”于是泻足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其胎应针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今言妊妇不可针此穴。昔文伯见一妇人临产症危,视之,乃子死在腹中,刺足三阴交二穴,又泻足太冲二穴,其子随手而下。此说与《铜人》之文又不相同。
圣人于是察麻与痛,分实与虚。实则自外而入也,虚则自内而出欤!
虽云诸疼痛皆以为实,诸痒麻皆以为虚,此大略也,未尽其善。其中有丰肥坚硬,而得其疼痛之疾者;亦有虚羸气弱,而感其疼痛之病者。非执而断之,仍要推其得病之原,别其内外之感,然后真知其虚实也。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夫冒风寒,中暑湿,此四时者,或因一时所感而受病者,谓实邪,此疾盖是自外而入于内也。多忧虑,少心血,因内伤而致病者,谓虚邪,此疾盖是自内而出于外也。此分虚实内外之理也。一云:“夫疗病之法,全在识见,痒麻为虚,虚当补其母;疼痛为实,实当泻其子。且如肝实,泻行间二穴,火乃肝木之子;肝虚,补曲泉二穴,水乃肝木之母。胃实,泻厉兑二穴,金乃胃土之子;胃虚,补解溪二穴,火乃胃土之母。三焦实,泻天井二穴;三焦虚,补中渚二穴。膀胱实,泻束骨二穴;膀胱虚,补至阴二穴。故经云:“虚羸痒麻,气弱者补之;丰肥坚硬,疼痛肿满者泻之。”凡刺之要,只就本经,取井荥俞原经合,行子母补泻之法,乃为枢要。深知血气往来多少之道,取穴之法,各明其部分,即依本经而刺,无不效也。
故济母而裨其不足;夺子而平其有余。
裨者,补也。济母者,盖补其不足也。夺子者,夺去其有余也。此补母泻子之法,按《补泻经》云:“只非刺一经而已。假令肝木之病,实则泻心火之子,虚则补肾水之母,其肝经自得安矣。五脏仿此。”一云:“虚当补其母,实当泻其子。”故知肝胜脾,肝有病必传与脾,圣人治未病,当先实脾,使不受肝之贼邪,子母不许相传,大概当实其母,正气以增,邪气必去。气血往来,无偏伤,伤则疾蜂起矣。
观二十七之经络,一一明辨;据四百四之疾症,件件皆除。
经者,十二经也。络者,十五络也。共计二十七之经络相随,上下流行。观之者,一一明辨也。
歧伯云:“凡人禀乾坤而立身,随阴阳而造化,按八节而荣,顺四时而易,调神养气,习性咽津,故得安和,四大舒缓。或一脉不调,则众疾俱动,四大不和,百病皆生。”凡人之一身,总计四百四病,不能一一具载,然变症虽多,但依经用法,件件皆除也。
故得夭枉都无,跻斯民于寿域;几微已判,彰往古之玄书。
跻者,登也。夭者,短也。枉者,误伤其命也。夫医之道,若能明此用针之理,除疼痛迅若手捻,破郁结涣如冰释。既得如此之妙,自此之后,并无夭枉之病。故斯民皆使登长寿之域矣。
几微者,奥妙之理也。判,开也。彰,明也。玄,妙也。令奥妙之理,已焕然明着于前,使后学易晓。
抑又闻心胸病,求掌后之大陵;肩背患,责肘前之三里。
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土;连脐腹痛,泻足少阴之水。
脊间心后者,针中渚而立痊;胁下肋边者,刺阳陵而即止。
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腰脚疼,在委中而已矣。
夫用针之士,于此理苟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
夫用针之士,先要明其针法,次知形气所在,经络左右所起,血气所行,逆顺所会,补虚泻实之法,去邪安正之道,方能除疼痛于目前,疗疾病于指下也。
- 上一篇:洗衣机洗羽绒服是否需要拉上拉链
- 下一篇:格力空调环保制冷R32是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