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山夜临秋李世民所作反映出诗人心灵上的
《辽东山夜临秋》李世民所作,反映出诗人心灵上的静穆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爱好文学与书法,留下不少传世作品。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李世民所作的《辽东山夜临秋》吧。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以高句丽摄政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六军,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句丽。唐军取得多次大胜,最终因气候严寒且粮草将尽,所以班师还朝。这首《辽东山夜临秋》,便作于回归途中。
《辽东山夜临秋》
【唐】李世民
烟生遥岸隐,
月落半崖阴。
连山惊鸟乱,
隔岫断猿吟。
《辽东山夜临秋》,十分寻常的题目中,诗人把地点:辽东某山;时间:夜晚;季节:临秋;一一交代得清清楚楚,脉络分明。“自古言秋多寂寥”,正是因为如此,诸多情绪的酝酿,包括诗情,都与秋天是离不开的。
此处之“连山”,即可理解成山势连绵,亦可解释为军队大营有很多像山势。或许正是因为军队驻扎之后的嘈杂声响,才会在夜晚里忽然惊动宿鸟,由此造成飞起时候的骚乱。
四句“隔岫断猿吟”,岫,本义多为山穴或山洞,古文中则多指峰壑或山峰,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此处之“断”,本为断绝,诗人既然提到猿吟,自然是有强调山峰再高也无法屏蔽声响的意思。
群山叠翠,峰峦如聚,即便是隔着如此遥远的距离,仍然可以在想象之中听见断崖峭壁之间,那些野猿此起彼伏的悲啼,声声不绝,回荡在幽涧山谷之中,使所有闻听者为之色变,内心惴惴不安,无法安睡。
三四两句则由前面的“静”转而为“动”,既有人为所发出的声音,比如士兵之动作而引起的“惊鸟乱”;亦有自然生物的吼叫,比如“猿吟”并没有因为“隔岫”而断了声响。
李世民的这首《辽东山夜临秋》,具有南朝诗风中对景物的逼真刻画,其最为神似之处在于全诗所刻意追求的对仗形式。在如此工整的手法之中,诗人所追寻的动静相合,虚实相生,都一一得到实现。
如果说前面一二两句之静是水平面的和睦,那么后面三四两句之动则是另外一种海平面的安宁;恰好就是因了这些种种响声的此起彼伏,反而能够更加映衬出整个秋夜山中的极致之寂静;亦因此很好地反映出诗人此时心灵上的静穆。
- 上一篇:空调指示灯颜色是什么意思
- 下一篇:我不在的这些年让你受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