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井栏茜

揭秘清朝摊丁入亩制度有何历史意义

发表于:2024-02-18 10:23:50 来源:蜜蜂资讯

揭秘:清朝“摊丁入亩”制度有何历史意义?

揭秘:清朝“摊丁入亩”制度有何历史意义?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清朝初期,袭用明代“一条鞭法”。1713年,鉴于“户口日繁,地亩并未加广”的情况,清廷下令:按照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2462万作为征收丁赋的固定数字,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按地丁双重标准征收赋役,地有地税,丁有丁银。丁税的征收,尽管有一些已摊入田亩之中,但按丁纳银仍是无地少地农民的一大负担。

最终,雍正颁发诏令:自次年起,将丁银均派到地亩中,造册征收。自此,正式在全国推行单一赋税征收标准的“摊丁人亩”税制改革。

到雍正七年(1729年),摊丁入地的地丁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除山西、贵州等少数地区外),官府将全国征收的335万余两丁银,分摊入各地的田赋中,统一征收。

首先,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摊丁入亩实施前,人头税与财产税始终同时存在,既加重农民负担,又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摊丁入亩”将丁役银摊入田赋银中统一征收,进一步简化税收征缴程序,在某种程度上防止官吏的贪污舞弊,还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其次,促进税收公平。“摊丁入亩”以土地多少为标准确定交纳地丁钱粮数量,基本取消地主阶级优免丁银的特权,减轻自耕农和无地贫民的赋役负担,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得到调动,阶级矛盾得到缓和。

最后,进一步减弱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生产力得到解放。人丁税的取消,意味着人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取消。到公元1740年,户口的编审制度也被取消,农民可以自由地离开乡里,没有任何生产资料的农民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自由”雇佣者,从而为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总之,地丁合一是我国封建赋税制度的最后形态,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取消人丁税的国家。

昆明国旅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