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猛将刘綎出身将门之后父亲是抗倭名将
大明猛将刘綎:出身将门之后,父亲是抗倭名将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刘綎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人就是大将刘綎!根据史书记载,刘綎出身将门,其父刘显是抗倭名将,与戚继光、俞大猷齐名,后镇守西南,也立下了不少战功。刘綎“勇敢有父风,用荫为指挥使”,他的武器是一柄一百二十斤的镔铁刀,“马上轮转如飞”,如同关羽在世,天下人称“刘大刀”。
刘綎作战勇敢,多次击败日军,还差点活捉日军将领、肥后国主小西行长。就连当时的朝鲜君臣都对刘綎有着不错的印象,“窃闻中朝诸将中,勇敢善用兵推刘綎第一”。朝鲜方面的战事刚结束,西南战火再起,朝廷调集重兵,讨伐播州土司杨应龙。“总督李化龙以平播非綎不可,固留之,力荐于朝”。
于是刘綎再度南下,前往贵州作战。杨应龙所占据的播州,也就是今天的贵州遵义,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当年元朝大军都无可奈何。但刘綎不愧是猛将,率领军队先后攻破娄山关、后水囤、海龙囤。在平定播州的战争中,“綎功为多”。不过后来,刘綎却遭到了处罚,“诏革綎任,永不收录,没其物于官”。
万历四十六年,辽东战火再起,努尔哈赤向大明发出挑战。朝廷急忙调兵遣将,想起了已经被革职的刘綎,于是任命他为左府佥书。第二年,杨镐兵分四路,直取后金国都,其中刘綎是东路军的主将,名义上他有三万人,但实际上只有一万多,另外一万多人是朝鲜军队。
战前,朝鲜将领曾问刘綎,“东路兵甚孤,何不请兵”。刘綎解释道,杨镐与自己关系不好,“必要致死”,他已经做好了战死的准备。刘綎所部在阿布达里岗遭遇后金军队的合围,他殊死作战,从上午一直打到晚上,自己被削去半颊后,依然奋战,杀掉数十人后,才倒在血泊之中。整场战争,后金损失五千人,其中兵力最弱的刘綎斩杀三千。
清朝官方编著的《明史》对刘綎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刘綎勇略冠诸将,劳最多,其后死事亦最烈”,乾隆帝也说道:“刘綎勋劳特著,胆略素优,奋勇争先,捐躯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