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那么有才为什么进士都考不上呢
李白杜甫那么有才,为什么进士都考不上呢?
在几千年古代历史中,科举考试一直是维系国家统治和正常运转的一项基本体制。皇帝们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过程中,科举考试是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虽然科举考试也有诸多饱受诟病的弊端,但不得不承认,在古代真还没有哪种措施比它更为公平合理。
科举考试不仅是国家选拔贤才的手段,也是保持社会公平的“减压阀”。科举制诞生以来,朝廷官吏任命一直以门阀传承为主,科举制的诞生,使得底层平民百姓也有了一条非常现实的上升通道,很多寒门士子通过十年寒窗,也能谋一个锦绣前程,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升华。
李白才高八斗,杜甫学富五车,都是一肚子学问,为什么一辈子连个进士都考不上?其中原因一言难尽。但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唐朝科举考试中的题目,相当于“高考题”,实在太难了。
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六个科,明经科、进士科、明法科、明书科、明算科、秀才科,其中明经科和进士科侧重考察四书五经的掌握理解程度,其他各科则是供某些方面学有专长的人士开设,因此明经科和进士科,也是绝大多数人选择报考的两科。
明经科考题分为三部分:帖经、口试、“时务策”。前两项考察考生对四书五经的熟悉程度,会死记硬背即可过关。“时务策”才是真正的难点,侧重考察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水平。
明经科“时务策”有三道题目,针对当时社会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出题,让考生拿出解决办法,可能是一个案子如何审理,抑或是一个经济难题,也可能是一个军事难题,还可能是一个外交困境。“进士科”的“时务策”是五个题目,还要多两道。
《全唐文》中详实保留了唐朝历年“时务策”部分题目。其中有一道是:“有征无战,道存制御之机;恶杀好生,化含亭育之理。顷塞垣夕版,战士晨炊,犹复城邑河源,北门未启;樵苏海畔,东郊不开。方议驱长毂而登陇,建高旗而指塞,天声一振,相吊俱焚。夫春雪偎阳,寒蓬易卷,今欲先驱诱谕,暂顿兵刑,书箭而下蕃臣,吹笳而还虏骑。眷言筹划,兹理何从?”
用现代汉语说,大意是:国家面临边境危机,必须要用兵打仗。但百姓和战士们都厌恶战争带来的杀戮与损失,态度消沉。面对敌国挑衅,是应该不计一切代价以武力还击,还是尽力避免战争,委曲求全以谈判解决问题?请问你会拿出个什么样的两全其美的应对之策?
对于一个在书房中长大的年轻书生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治国用兵经验,回答这样深奥庞杂的现实问题,实在是勉为其难。当年诸葛亮未出茅庐,却用一篇“隆中对”三分天下,可是像他那样的旷世奇才千年难见。
对大多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年轻考生来说,回答这样的问题都会力不从心,能让考官们满意的寥寥无几。李白杜甫过不了关,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他们只能将满腹才情化作诗篇,现代人才能在《唐诗三百首》中欣赏到到他们的动人诗句,让一代又一代读者为之心醉神迷。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李白杜甫考不上进士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唐朝少了两个官吏,世界上却多了两个伟大诗人,才会有《唐诗三百首》等丰美的精神食粮供人们受用无穷。
- 上一篇:大乔和小乔的地位到底是什么样两人都是小妾
- 下一篇:古代第一迷药蒙汗药的威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