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到底是怎样的景象与江宁织造有何关
康乾盛世到底是怎样的景象?与“江宁织造”有何关系?
美国汉学家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写过一本书,叫《康熙与曹寅》,里面刻画康熙奸诈阴险的形象,相信许多读者都印象深刻。该书的另外一位男主角曹寅,曹雪芹的祖父是也。此人是康熙年间的“江南织造”,这个职务很特殊,其存在的意义不但见证了康熙年间中国的经济繁荣,也见证了康熙皇帝独特的执政特点。
康熙年间正式通行中央与地方两级铸币权,在地方上固定分为二十个局,保证地方的货币供给平衡。但是,这些局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可能发行量一样多,如果这样的话,中央也就没有必要分权了。譬如经济相对落后的四川、云南等地,其货币流通缓慢,货币发行量自然就不大,而经济发达、工商业健全的江南地区,货币自然流动速度较快,其发行量也相对较大。
(图)江宁织造府部份复原模型
笔者认为,“江宁织造”的意义,并非在于为朝廷提供丝织品,而是朝廷派驻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中联办主任”兼“首席经济学家”。纵观康熙以来的“江宁织造”官员,一般有三个特点:具有文化号召力,懂经济,对朝廷忠心。
在清代,江苏、浙江一带乃是国家赋税的重镇,工商业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刚刚萌芽,属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钱袋子”,犹如今日的经济特区,而且当地文人墨客汇集,还是当时中国的文化重镇。因此,中央政府所派驻当地的官员,不但要懂民政、治安,还要懂经济,既要保持两江地区的稳定,还要保持当地的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这样的大任,就落到了“江宁织造”的头上。譬如周汝昌先生就认为,“曹家实际上是握有国家经济特权的大官僚”,已故经济学巨擘黎诣远教授也就此定论,“曹雪芹祖上三代,曾任内务府江宁织造 60 年,集纺织生产、行业管理、财政税收于一身。”
胡适先生对此曾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江宁织造”有特务的工作性质在里面,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曾如是回忆:“胡(适)先生说,江宁织造曹寅是内务府的采购官,同时也是康熙爷的特务,在江南打统战。”但唐先生也表示“余不谓然也。”笔者更倾向于唐先生的观点。“江宁织造”可能会为中央政府提供江南文人结社、出版的一些情况,谨防“反清复明”这类“异端”思想出现。但是就当时的情状而言,“江宁织造”更多的责任应该是经济发展、行业管理的重任,从这点来看,康熙盛世的出现,应与“江宁织造”这个职务的设立有着必然的联系。
前几年客居南京,在三山街附近偶得一枚背“江”的“康熙通宝”,这种钱币在市场上可谓是多如牛毛,可见当时江浙一带经济繁盛到了何种地步。而这一切,应该归功于康熙皇帝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勇于任用汉族人才的人事制度与中央与地方分权的经济管理方式。时至今日,这种先进管理理念理应为后世所吸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