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橡胶油封

大礼议之争是怎么回事嘉靖帝是如何全面获胜

发表于:2024-03-11 11:09:31 来源:蜜蜂资讯

大礼议之争是怎么回事?嘉靖帝是如何全面获胜的?

大礼议之争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之间,是对明世宗能否改换父母的重大争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和朱厚照“唾手可得”的皇位相比,朱厚熄的继承大统多少有些“天上掉馅饼”的感觉。作为明孝宗唯一的儿子,明武宗朱照厚给皇族传递香火的责任显得十分重大。可惜,即便他对女色并不抗拒,但最终还是没能在三十一岁的人生旅程中完成生儿育女的重要使命。

于是,和朱厚照的死亡相比,由谁继承皇位的问题成了朝臣们更为烦恼的问题。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如何在保证朱氏皇族血统纯正的基础上找到下一任皇帝关系到的不仅是朝臣们的生死,更是大明王朝的未来。

好在,武宗虽然荒唐,但在弥留之际还能明些事理。他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在逝世的前五天以皇帝的名义颁布敕令,命朱厚憋缩短为父服丧的时间,并承袭兴王爵位。待他驾崩后,杨廷和按照武宗的交代,命司礼监请太后懿旨,并将朱厚照的堂弟朱厚媳任命为皇位继承人。

整个过程看上去似乎非常顺利,但其中的内在争斗却十分激烈。

和朱厚照相比,朱厚媳的聪明是有目共睹的。小时候,朱厚媳对父亲朱佑杭教的诗歌总能快速掌握,即便父亲只是简单吟诵几遍,他也能倒背如流。

长大后,朱厚熄更是在朱佑杭的指导下学习了《孝经》《大学》等儒家经典名著,在多次参与王府祭祀和典礼之后,朱厚熄对王府和皇家的各项礼仪了然于胸,而他也因此成为众人眼中十分懂礼数的优秀后生。

武宗弥留之际,朱氏皇族的兄弟们成了候选人,而这其中,优秀的朱厚熄显然在个人魅力上拥有不错的优势。然而,皇家的争斗从来不是以个人魅力论胜负,真正让朱厚媳成为下一任明朝皇帝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的家庭处境更加符合武宗王觀既得利益者的愿望。

这一场关于尊号的皇统问题又争执了三年半,嘉靖皇帝从原先的和颜悦色变成了声色严厉,杨延和的据理力争最后则变成了告老还乡。

在现代人看来,宗族的称号似乎没有多么重要。从理性的角度上讲,为了一个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谥号”争得面红耳赤显然没必要。但在名声大于天的古代,这种“身后名”的意义却是非同寻常的。

而且,透过“谥号”争吵的表象看本质,嘉靖皇帝和杨延和之间的争吵并不全是为称号问题,它背后隐藏的较量是以皇帝为首的新生政治势力和以杨延和为首的旧朝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而这也是皇权从武宗朱厚照到世宗朱厚媳的必然过程。

“大礼仪”争论的最后,结果是嘉靖皇帝的全面胜利。公元1538年,朱厚媳的亲生父亲被追尊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而他的排位也被升树太庙,并排在明武宗之上,成为明孝宗之后名义上的下一任皇帝。

杨延和对此极度不满,但看着嘉靖皇帝的权威日益集中,他作为老臣最后的抗争手段也就只有以告老还乡相要挟了。

不过,杨延和还是高估了自己的分量,即便他是拥护嘉靖帝上位最重要的功臣,但和王朝前进的步伐以及皇帝的个人意志相比,那些曾经的“恩惠”显然不值一提。告老还乡的文书呈上不久,嘉靖皇帝便和颜悦色地批复了杨延和的请求。杨延和目瞪口呆地看着皇帝的朱批,内心的气愤与委屈也只好随着旧王朝的覆灭一同消散。

从此,朝堂上的保守势力被终结,大量的新人被提拔,崭新的面孔带来崭新的渴望,一场来自新势力的改革也由此蠢蠢欲动、呼之欲出。

抖音号购买

我提供教育行业的百度搜索神马搜索搜狗搜索uc头条的框

cps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