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武将李如松的宁夏之役具体经过是怎么样
大明武将李如松的宁夏之役,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
很多朋友想知道大明武将李如松的成名之战,宁夏之役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那时,从蒙古投诚而来的大将拜,因为利益问题而选择铤而走险。明朝为了将之镇压,而几乎动用了全国一半以上的机动部队。
多重矛盾
作为中原与草原势力的长期拉锯战场,宁夏及附近的河套地区,从来都是容易爆发战乱的地方。该地南面直通中原腹地,东面连接晋兰山区,西边毗邻河西走廊,北面又是草原十字路口之一的鄂尔多斯。所以,也被明朝视为防御北方的重镇之一。
在15世纪,宁夏及附近的河套地区都成为了一个明朝与蒙古势力交锋的主战场。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个热点地区在16世纪后趋于沉寂。这并不是说边界两侧的明蒙势力达成了和解,而是其他地方的冲突逐步升级,将经常只是小打小闹的宁夏又比了下去。例如阿勒坦汗治下的蒙古主力,就经常在以东的山西活动,威胁北京与太原。辽东地区的女真势力逐步复苏,也吸引了大明王朝的更多注意力。
虽然各路兵马陆续抵达,几位悍将也同期抵达,但宁夏镇的局面并没有马上出现改观。纵使援军带来了多达400门火炮,却依然奈何不了被黄河冲刷过一遍的城墙。无论是仿制的轻型弗朗机,还是用土法改造的各类将军炮,都不具备攻城能力。至于被当做主要火力输出的碗口铳,就更打不动宁夏的墙面。
城中的叛军则主动出击,与驰援的明军进行了一次规模有限的骑兵战。在双方互有伤亡的时候,明军骑兵撤退到了车营背后,让步兵大量释放火器攻击。叛军不得不撤回城中。而原本将从背后夹击明军的蒙古人,也没有如约出现,让叛军失去了一次获得大捷的机会。
7月,明军继续以大量的火炮攻城。但基于前面所描述的原因,这些攻击都没有获得任何效果。自恃兵力雄厚的他们,又尝试以攀爬的方式强攻。但在守军的复合弓与弗朗机炮射击下,这种没有意义的强袭也因损失惨重而告终。只是由于城内的物资供应告急,叛军才有了突围逃跑的念头。但拜的几次突围都被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明军击退。
双方的对峙就一直持续到这年8月。决心突围的拜再次尝试联系蒙古部落的骑兵。但他的信使在半途中被明军抓获,整个计划也被李如松等人获悉。于是,熟悉地形与情况的前任宁夏总兵麻贵亲自出马,在半途中伏击南下的部落武装。依靠集中使用的精锐家丁与边军骑兵残余,将没有防备的蒙古人迅速赶跑。
李如松也决定再次水淹城市。由于守军的人员损耗和后勤困难,已经没有能力再构筑新的堤坝反击。明军的火器阵地,则可以用火力覆盖城墙以外的地方,让叛军工兵难以冒头。黄河的大水便在宁夏城附近慢慢升高,到9月时已接近3米多深。一些较为脆弱的城墙开始出现崩坏,让部分叛军企图坐船逃离城市。但这一企图还是没有能突破明军的包围圈。
事已至此,拜决心与明军谈判。但在他杀死了两位一同叛乱的主将后,没有得到任何回应。9月25日,他们在无奈中尝试了最后一搏。蒙古骑兵再次尝试了南下增援。但在早有防备的李如松和麻贵面前,不愿意损耗部落人口的他们,因作战不顺而轻易撤退。同日,宁夏城内的叛军则将少量火器半岛了城墙的箭楼中,轰击远处的明军。但他们手里的武器,同样和明军处在一个水平级上,发挥不了多达的效果。
漫长的围攻持续到10月,城市的北墙被大水冲垮,整片区域被没入水中。明军则集中兵力进攻南墙,终于将失去意志的叛军击溃。拜和少量扈从退到了自己家中,被李如松等人团团包围。由于不敢和他们发生正面冲突,明军选择防火焚烧房屋。最终,失去全部希望的拜在屋子被烧毁前上吊自杀。
叛乱的平息,让明朝上下都大喜过望。李如松与麻贵又被急匆匆的调往朝鲜,对抗丰臣秀吉的日军。他们将自己在宁夏之役中采用的兵种和战法,又搬到了半岛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