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最新信息

孙传庭是明末名将为何他没能挽救大明的灭亡

发表于:2024-04-01 10:02:40 来源:蜜蜂资讯

孙传庭是明末名将,为何他没能挽救大明的灭亡呢?

明朝最后一张王牌孙传庭为何不能挽救大明王朝?

孙传庭是明末名将,自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至崇祯十六年兵败身亡的25年间,他统领七省军务,先后参与并主持了数十次对明末民军的镇压活动,深得明廷赏识。他以其独有的狡黠、多谋、果断,使农民起义军多次处境艰险,成为明廷手中一张不可多得的王牌。

汝州战役

孙传庭自柿园之役败归陕西后,到处招兵买马、发展生产、置办武器,经过大半年的努力,陕西官军实力有显著增长。除了招兵买马之外,孙传庭还发明了一种战车,上面装载火炮,车厢里存放士兵的衣服和粮食,名叫火车。这种火车共打造了二万辆,组成一个火车营,由总兵的白广恩统领。崇祯十六年五月,崇祯命孙传庭兼督河南、四川军务,不久又封他为兵部尚书,改称督师,加督山西、湖广、贵州及江南、北军务,并赐予尚方宝剑。

崇祯十六年八月,在崇祯的一再催促下,孙传庭在西安关帝庙誓师,统率总兵白广恩、高杰、牛成虎等部十万众东出潼关,同时檄调各路人马夹攻李自成。李自成得知陕西官军出关的消息,亲统大军北上河南迎敌。由于河南境内赤地千里,缺少粮草,李自成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把主力部队部署在郏县以南的地区,把后勤问题留给长途跋涉的官军。

由于民军放弃了潼关到郏县的广阔地带,陕西官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八月上旬占领洛阳,九月八日攻占汝州,民军督尉四天王李养纯投降。李养纯的投降后向官军泄露秘密:民军的老营在唐县,精锐部队在襄城,地方上任职的文武官员屯聚在宝丰。孙传庭根据这个情报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行动,首先攻破宝丰,斩伪州牧陈可新等,然后挥师唐县,将安置在那里的民军家属斩杀殆尽。九月十四日,官军和民军主力在郏县进行激战,民军战败逃跑,官军紧追不舍,果毅将军谢君友被俘杀,李自成本人也差点被擒。

后来民军逃入襄城,官军也尾随而至。面对危局,一些民军将士产生的投降的念头。这时大雨整整下了七天,城外露舍的官军苦不堪言,由于道路泥泞,官军的粮车难以移动,官军的后勤出现问题。官军希望破郏县获取给养,但是郏县早己坐吃山空,破城后只得到一些骡马,很快就被士兵们分食殆尽。这时李自成派大将刘宗敏率一万名骑兵从小路抄到官军后方,切断官军的粮道,为了麻痹官军,李自成用大牌写下战书,约定日期同官军决战,以此牵拌官军。

士兵们有雨淋没饭吃,情绪开始浮躁起来,孙传庭无奈之下,只好决定回师迎粮,他命令河南总兵陈永福留守军营,自己统率嫡系陕西官军分路回师打通粮道。陈永福部下士兵看到陕西官军走了,自己却被留下来忍饥挨饿充当替死鬼,都愤愤不平,也都跟在陕西官军后面撤退,陈永福无法控制局面,官军队伍大乱,民军乘机发起进攻,官军全线崩溃。官军逃到南阳才缓过神来,调头迎战民军,双方展开大战。

民军战阵共有五重,第一重是饥民,第二重是步兵,第三重是骑兵,第四重是精锐骑兵,第五重是家属。官军攻破了民军前三重战阵,与第四重战阵的精骑相持不下,鏖战中,白广恩部火车营招架不住,率先溃败。火车营的溃败引发连锁反应,骑兵也招架不住逃跑,战场形势瞬间发生巨变,由双方互相厮杀变为一方追杀另一方。民军倾巢而出,穷追不舍,一日一夜追杀四百余里,官军死亡四万余人,损失兵器辎重数十万。民军扩大战果,乘势夺取关中。两次战役,某些官兵临阵倒戈,粮草匮乏都是失败的主客观原因,而两次战役正巧遇到大雨,也是导致最终失败的关键因素。

三、精忠报国战死渭南

崇祯十六年五月,朝廷命孙传庭兼督河南、四川军务,随后升为兵部尚书,改称督师,加督山西、湖广、贵州及江南、北军务,兵部侍郎张凤翔“进言孙传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将,皇上只有此一付家当,不可轻动”。崇祯帝不从。孙传庭不欲仓促出战,可是在朝廷的催逼下,传庭不得已在八月亲率白广恩、高杰等部10万人出师潼关,同时檄左良玉西上,总兵陈永福、秦翼明分别将河南与四川兵互为犄角。

九月,孙传庭在汝州兵败,李自成一日内追杀四百里地,直撵孟津,明军四万余人战死,损失大量兵器辎重。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关,总兵白广恩、陈永福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以十万军围攻孙传庭,孙传庭向渭南撤退,十月初三,孙传庭战死,时年51岁。

孙传庭的死,崇祯皇帝难辞其咎,又一次暴露出崇祯皇帝急功近利、刚愎自用的性格。崇祯不听良言,屡次催战,但又无法保障后勤,致使明军陷入绝境。崇祯听杨嗣昌的话私自解散孙传庭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秦兵主力,导致孙传庭二次出山时无精锐部队可带,只能临时募兵,导致最终战败而亡,帝国最后的脊梁孙传庭就这样被他断送了。为何明将孙传庭获“传庭死,而明亡矣”如此高的评价?

第一,孙传庭是大明朝的擎天柱石。

孙传庭文武兼备,足智多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万历四十七年,孙传庭中进士,担任永城知县,后升为吏部验封主事及稽勋郎中,因不满阉党魏忠贤专政,辞官返乡。1636年起,孙传庭开启了他的戎马一生。

其一,他带领秦兵生擒高迎祥。崇祯九年,孙传庭自荐陕西巡抚,专职负责对付农民起义军。上任伊始,孙传庭自筹粮款,招募兵马,训练出了一支极具战斗力的血性之师——秦兵。正是这支虎狼之师,在其后的历次战斗中屡立奇功。此时,农民军首领高迎祥准备从汉中进攻西安,受到孙传庭的强烈阻击,高迎祥屡功不下。于是,农民军转道子午谷,准备直入西安。孙传庭早有准备,在子午谷设下重兵,伏击高迎祥。战斗异常激烈,秦兵勇猛顽强,以一当十,最终全歼农民军,活捉高迎祥,解往北京,高迎祥最终被凌迟处死。

其二,他配合洪承畴大破李自成。崇祯十一年,孙传庭与洪承畴在潼关埋伏重兵,引诱李自成孤军深入,打了农民军一个措手不及,最后李自成仅剩18人逃跑。这一战,孙传庭几乎荡平了农民军,取得完胜,将“关中群盗悉平”。

第二,孙传庭忠君爱国,忍辱负重,独立苦撑大明江山。

首先,他蒙冤入狱。崇祯十二年,清军入侵,崇祯下令各路兵马驰援京师。由于孙传庭主张力战,和投降派杨嗣昌及高起潜素来不和,杨嗣昌千方百计阻扰孙传庭入朝觐见崇祯。孙传庭只好告病,崇祯听信谗言,罢免其所有官职,将他逮捕下狱。在孙传庭入狱的几年中,李自成乘机做大,兵力发展到数十万,占领河南。明朝束手无策,无人能挡。

其次,他忍辱负重,再度出山。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第二次围攻开封,崇祯在无人可用的情况被迫启用孙传庭。孙传庭以江山社稷为重,又一次义无反顾地扛起了阻击李自成,挽救明朝的重任。但此时的情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孙传庭一手调教的秦兵已尽数遣散;农民军今非昔比,日益强大;明朝因两线作战,国库早已枯竭。孙传庭在一无粮饷,二无军队的情况下,苦苦支撑,全力抵抗李自成的进攻,在柿园之役和郏县之战中均告负。这两场战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直接决定了明朝的命运,并最终导致潼关失守,孙传庭战死。

第三,孙传庭是明朝的最后一根柱石。

曾经的崇祯,猛将如云,良才济济。如孙传庭、袁崇焕、洪承畴、卢象升、孙承宗。随便挑出一个,都是能委以重任的大将,他们既能内平叛乱,又可外御入侵。但是,他们的结局是怎样的呢?袁崇焕,遭清人离间,最终被崇祯以叛国罪凌迟处死;洪承畴,在松锦大战中因粮草不济,被迫降清。卢象升,在巨鹿大战中同清军激战数月,因杨嗣昌拒给粮草,高起潜不施援手而以身殉国。孙承宗,以76岁的高龄率家人死守高阳,拒不投降,被多尔衮绑在马尾巴上拖死。

这些人的死,崇祯难辞其咎。他急功近利、刚愎自用。不听良言,屡次催战,又无法保障后勤,致使明军陷入绝境。他用人不当,听信谗言,妄杀忠良,致使忠臣受难,含冤九泉。当崇祯将自己挂在北京煤山的那颗歪脖子树上的时候,仍然至死不明 ,将亡国之罪归咎于他的臣子:“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官网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官网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