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要废除藩镇制度有哪些影响呢
宋朝为什么要废除藩镇制度?有哪些影响呢?
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然而,唐朝后期某些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导致唐朝灭亡。宋太祖建立宋朝后便废除了藩镇制度。宋朝为什么要废除藩镇制度?为什么说废除藩镇制度是宋朝最大的决策失误?
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并且持续一百多年,这导致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是五代出现分裂的原因。宋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才废除自唐朝以来的藩镇制度,有效的维护国家统一。似乎藩镇制度有害而无益,而且它必将导致分裂。
不过古人却不这么看,在北宋灭亡后,岳飞吸取历史教训,对张所说国家定都于汴梁,以河北为屏障,如果朝廷当年在河北布置藩镇把守,那么金兵就不可能在靖康时长驱直入、直抵汴梁了。正因为北宋废除了藩镇,将重兵都收在都城附近,所以金兵南下时才没收到多大的抵抗,两次进攻都只在汴梁附近才遭受宋军阻击。
在南宋末年,文天祥也持有类似的观点,认为宋朝军队积弱与废除藩镇有关。他说:“本朝惩五季之乱,削除藩镇,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以寖弱,故敌至一州则一州破,至一县则一县残。”
宋朝为什么要废除藩镇制度?
《宋史》记载,宋太祖与赵普商议,认为五代战乱与藩镇制度息息相关。所以下令削除藩镇兵权,没收其租赋。如果边境有警,则由中央直接派军征讨,平定战乱后,士兵回归朝中宿卫,将领各还原路。
当时朔方的李彝兴、灵武的冯继业都被迁徙到内地,没法再世袭本镇。因此,朝廷与西夏交兵时,陕中的部队与粮草都不是取自本地,而是由朝廷统一调拨,这导致了将士疲于奔命、粮草运输漫长而艰难的问题,军队的机动性非常差。
宋朝废除藩镇的本意是将兵权与财税收归中央,以便统一指挥,此所谓“兵为天子之兵,郡不得而有之”。也就是说宋太祖与赵普的逻辑是这样:国家犹如一个人的身体,中央是大脑,郡县是手足,为了使手足接受大脑的指挥,就得让其萎靡不振,失去力量,这便有矫枉过正的嫌疑了。
如果手脚软绵无力,那么即使它们不会对抗大脑,但大脑又怎么指挥得动它们呢?中央牢牢地把握了军队与赋税,地方既无兵马、也无钱粮,一切都得仰仗中央,那也就失去了自卫的能力。特别是边疆地区,无法抵御的进犯,只能干等朝廷的援军到来。因而在与西夏、辽金的对抗中,宋朝军队都显得软弱无能。宋太祖与赵普废除藩镇,其初衷是为了避免地方分裂,却也矫枉过正,把地方弄得无力。
然而宋朝的统治者却对藩镇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他们将五代纷乱归结为藩镇制度本身,没有意识到五代是徒有藩镇、没有中央的结果。所以宋朝人矫枉过正,建立起了只有中央、没有藩镇的新制度。就好比一个人为了避免抓狂,不得不捆住自己的手脚。他虽然不再自残,却也如同废人一般。
在唐朝末年,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可以肆意欺辱契丹人,使其十余年不敢犯塞;后梁时契丹向朱温进贡方物,请求称臣;而后唐庄宗可以在南北两线作战的时候,抽出兵马来奔援幽州,大破契丹军。
后来,契丹趁中原内乱,才得以废立后晋,他们俘虏少帝时,不敢久留中原,匆忙的撤兵了,这是顾及到四周藩镇国家的缘故;后周柴世宗大举讨伐契丹,势如破竹,收复了三关之地。然而,自从北宋建立后,为什么倾尽中国之力也无法收复幽云十六州呢?这是因为桥枉过正,废除藩镇制度,导致军事力量积弱的结果。
北宋把精锐部队全部收归京畿,强干弱枝,军队的主要作用是保卫都城,而不是对外征战。高粱河之战前,宋朝军队才刚刚灭亡北汉,便下令进攻辽国。那时后援都要从京畿抽调,粮草和武器也是由汴梁调往,可见宋朝在边关地带的后援很乏力。越往北推进,补给线会被拉得越长。当进抵高粱河时,宋军早已是强弩之末了。
辽国人拥有骑兵优势,坚守城池,以逸待劳,能及时驰援是获胜的主要原因;而宋国预备兵力不足,部队疲困交加则是主要败因——归根起来就是没有边境藩镇的后援,一切皆仰仗中央,拉长补给线的恶果。
所以说,废除藩镇是矫枉过正的做法,它大大地削弱了宋朝军队对外作战的能力,也使各州府的守备能力下降,宋朝的人民被解除了武装,完全依赖朝廷的援救。当敌人来临时,不是弃城而逃,便是任人宰割。完全废除藩镇制度,正是宋朝军队积弱的病因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