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迁都之谜迁都洛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武则天迁都之谜:迁都洛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导读:唐初定都长安。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为东都。此后高宗频繁往返于两都之间,以住洛阳为主,直至在洛阳病死。武则天称制后,于光宅元年(684年)迁都洛阳。她掌权期间,除了长安元年(701年)十月至长安三年(703年)十月住在长安外,一直居住在洛阳。武则天为何选择洛阳作为武周的政治中心。
梁冠华主演的《神探狄仁杰》中《蛇灵》一段,其中关于“河神献碑”一事,确实是神来之笔。剧中袁天罡利用日全食洛河水涨潮之机,想谋杀掉武则天和满朝文武大臣,以达到夺取天下的目的。为此袁天罡利用“河神献碑”“天降祥瑞”来劝诱武则天迁都洛阳,观此剧的观众,大都相信这一说法。
武则天真的是信了袁天罡的诱骗才迁都洛阳的吗?如果不是,武则天迁都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武则天迁都洛阳,原因是多方面的
网络配图
直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裴耀卿采取分段转输法漕运粮食,这种状况才有所好转。裴耀卿在黄河、运河和渭水交汇处及三门峡东西置仓,漕粮先输入东仓,再开山路八十里,陆运到西仓,最后漕运到关中。这样,即缩短了舟行日期,又提高了运输效率。史载,连续三年,“漕七百万石,省陆运佣钱三十万缗”。三年即省钱三十万缗,漕运费用之高可以想见。“用斗钱运斗米”之言不虚也。
另外,唐高宗死后各地的情况更突出了洛阳的优势。当时,“燕、代迫匈奴之侵,巴、陇婴吐蕃之患,西蜀疲老,千里赢粮,北国丁男,十五乘塞,岁月奔命,其弊不堪”。仅剩关中之地,也“顷遭荒馑,人被荐饥”。惟有洛阳,“鏶、涧之中,天地交会,北有太行之险,南有宛、叶之饶,东压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驰崤、渑,据关河之宝”,同时,“太原蓄巨万之仓,洛口积天下之粟”。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定都洛阳,既不存在粮食供应困难,又能节省漕运所需的财政开支,不可不谓明智之举。
综上所述,武则天迁都洛阳,是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洛阳的地理形势做出的明智选择,决非仅仅为了避免王氏和萧氏阴魂的纠缠,更非单纯出于荒淫享乐的私欲。武则天迁都洛阳有积极意义,它既适应了政治上改朝换代的需要,又顺应了经济重心东移的历史趋势。
- 上一篇:赵云有勇有谋为何没能立下重大的军功呢
- 下一篇:现在高铁上可以不戴口罩吗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