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食品机械

洋务运动为何没力挽狂澜反而导致清朝覆灭呢

发表于:2024-04-01 10:10:19 来源:蜜蜂资讯

洋务运动为何没力挽狂澜,反而导致清朝覆灭呢?

人们都知道,晚清的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一段饱含憎恨的历史,是曾经的泱泱大国走向衰败,直至满目疮痍的历史。但是,在这段历史当中,也不乏有一些有识之士,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摆脱被列强欺负的命运,比如:洋务派。

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在中央的主要代表是以恭亲王奕訢、瓜尔佳·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宗亲贵族官员,在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

这里,既然说到了洋务派,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洋务运动了。

洋务运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为什么这场运动没有让清政府变得强大,让中国走向富强,相反,还使得清朝的经济走了下坡路。没有开展洋务运动的时候,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日本还要高一些,但实行了洋务运动之后下滑明显,与日本相比起来,已经没有优势可言了。

在清朝开展洋务运动期间,引进了大批先进技术,但其发展速度与日本相比,还是慢了很多。再后来,清朝无法与日本相比,且败下阵来,根本原因就在于洋务运动的失败。那么,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呢?

第三,洋务运动的发起者,并不具备足够的先进性。清朝的洋务运动,由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发起和推动,也成为了该次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确见过些世面,出过国学过新知识了解过新事物,也比较务实,但是,他们的眼光仍然只看在具体的器物之上。

因为,他们对于现代社会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和全面,而且,他们深入学习的意愿也不够强烈,学习流于表面,更多的是照猫画虎而已。而在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很多日本高官都主动学习英文,因为,当时的世界霸主是英国。

而李鸿章等人,认为:英语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只要下面的人学习就好。但实际上,在整个大清朝,也没有几个能拿得出手的英语翻译,曾纪泽英语的写作能力不错,但是,口语较差,而陈彭寿英语水平也不怎么好,他翻译的国外著作,时常会出现长句错误。

回顾洋务运动之中,真正了解英国的人也没有几个,即使有像郭嵩焘、严复这样的人,但是,因为其在朝内的影响力不足,也起不到什么关键性的作用。

第四,在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企业,大多都是入不敷出,呈现亏损状态。与日本同期开办的工厂相比,清政府洋务派办的工厂,很多经营者都不够专业,多为官员转职而来,不仅不懂经营,还喜好官场的阿谀谄媚,所以,虽然厂房设备都不错,产品质量也很好,但是,就是不赚钱。

以日本的船务公司为例,他们跟清朝政府建立的招商局,基本上是同时开业的。建成初期,日本的船务公司与清朝招商局相比,实力相距甚远,招商局更是在一批职业经理人的带领下,实现了10倍船只的扩充体系,在国内市场上,一度打败了英国人,占领了长江航线上36%的份额,是一次非常难得的贸易胜利。

但是,李鸿章却以商人缺乏信用之由,让盛宣怀做了总管。

盛宣怀接管了招商局以后,数十年就加了几条船,且主要的技术还依赖于外国人,航线的开发更是少之又少。但是,盛宣怀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股市上,利用公司买卖套利。直到大清覆灭,招商局的核心业务比重非常少,但是,其资本的价值却一直增长,这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了官僚和清政府的需要。

而同期的日本,其轮船公司经过多年的良性经营,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且实现了技术人员全部本土化,是真正掌握了轮船的相应技术的,同时,海外航线也扩充了十倍,船只数量增加了十倍,到1910年的时候,日本更是一跃成为了拥有世界级别运输能力的海运国家,海运能力远超招商局。

由此对比,可以看出清朝的洋务运动“强国”只是口号而已,为兴办者个人敛财,才是真实的目的,同时,也缺乏务实人员,统一执行的规则。所以说,这样的运动,不仅不能兴邦,相反,还因为消耗大量的国家资源,而让国家变得更加孱弱。

洋务运动,表面上是向西方学习,但实际上,却没有把真正实用的技术引进中国,相反,弄来一些诸如报纸、银行、邮政之等当时国内并不急需的技术。而那些洋船、大炮、电报等,用得着的技术却被拒之门外。

所以,与日本人的明治维新相比,清廷的洋务运动更像是小孩子的把戏,骗骗家长而已。

最后,洋务运动虽然并没有使中国富裕强大起来,但好在洋务派还是培养出了一批近代人才。他们学习了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而且,把这些思想进一步在中国传播。这不仅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而且,为以后中国资产阶级的活动,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光绪帝朝组织进行的维新变法,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的资产阶级最后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也可以说是:洋务派培养的这批人才,才是清王朝的实际掘墓者。

昆明国旅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官网

昆明国旅

昆明国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