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插装阀

真实的李密是怎样的人和演义中有何不同

发表于:2024-04-01 10:11:30 来源:蜜蜂资讯

真实的李密是怎样的人?和演义中有何不同?

其实《隋唐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与真实大相径庭。比如李密,历史上的李密,是一位令人惊奇的豪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李密是什么出身,大部分印象是模糊的,在《隋唐演义》里语焉不详,在《三字经》中有李密“牛角挂书”的典故。受前者影响的人,大多认为李密是盗匪集团里的一员,和宋江差不多,是有点文化的失意底层文官。受后者影响的人,则往往把李密看成是一个早年丧父、家境贫寒的穷书生,哪怕知道李密是贵族家庭出身,也觉得他家道中落了。

隋唐演义书影。

实际上,李密是顶级的豪门贵族。我们知道,在西魏、北周、隋唐,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李密的曾祖父李弼在关陇集团的地位相当高,宇文泰创业时期在战场上时常分左中右三军,李密的祖先李弼和宇文泰经常各率其中一军。宇文泰和高欢的数次战役中,李弼都表现出色。在关陇集团立国第一战的沙苑战役中,正是李弼所部骑兵在关键时刻的冲锋,决定了宇文泰的胜利。

李弼的子孙在北周和隋王朝普遍有着很高的地位。李密的祖父是北周魏国公李曜,他父亲是蒲山郡公李宽。虽然李密早年丧父,但是年纪轻轻的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财产,仍算得上顶级豪门。因为身份高贵,早年的李密被选为隋炀帝的侍卫,但隋炀帝看他不顺眼把他打发回家了。

一日,李密出门访友,骑牛出行,这在魏晋以来本是贵族出行方式之一,杨贵妃姐妹就曾用超豪华的牛车出行。因为路上无聊,李密把《汉书》挂在牛角上。他在路上遇到越国公杨素,自报家门,两人开始攀谈。杨素发现李密谈吐不凡,且读的是研究造反的《陈胜项籍列传》。此时,杨素深受隋炀帝猜忌,所以暗中和李密交往甚密,并对杨玄感等几个儿子说:“李密的见识、度量,你们远远比不上,要好好跟他学着些。”因此,杨玄感和李密结下了深厚友谊,对他极为信任。

这个故事被《三字经》的演绎,误解成了权臣杨素提拔勤奋的穷书生李密的故事,被私塾先生们用来劝学,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先前,杨素家族在关陇集团内部的地位远低于李密的家族。直到杨素依附隋文帝杨坚篡位,成了政治暴发户,地位扶摇直上。“牛角挂书”的典故,实际讲述的是一个新贵和一个老牌贵族子弟结交的故事。

虽然隋炀帝统治中期出现了以王薄为代表的反叛力量,但更多的造反者还是被隋炀帝折腾到活不下去才起兵的,占山为王主要是自保。

杨玄感是第一个以推翻隋炀帝为目的起兵的。作为杨素的长子,他见证了隋炀帝对父亲和自己家族的猜忌,很早就开始策划反叛。到隋炀帝第二次远征高句丽时,杨玄感在黄河边的黎阳负责为远征军运粮。蓄谋已久的他利用这个机会举兵反叛。李密作为他结交已久的老友,也在第一时间应邀加入了叛军。

作为杨素无比器重的人才,李密成了叛军的头号智囊。他提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突击河北蓟县,直接截断正在辽东和高句丽作战的隋炀帝主力归路,和高句丽夹击粮草不足的隋军主力。中策是快速向西进入关中地区,占领长安,以此为基地慢慢发展。下策则是先占领东都洛阳。

杨玄感考虑了三个方案后,最终选择了下策,先出兵洛阳。但是,辽东的隋军很快回援,加上洛阳守军的坚守和关中援军的东进,杨玄感被迫放弃围攻洛阳改用中策西进关中,被围追堵截的隋军主力追上,被迫决战,最终败死。

后世常把杨玄感的失败归咎于他一开始没有用李密的上策和中策,这是想当然了。杨玄感起兵时,隋军无论在关中还是洛阳均有庞大的正规军,征伐辽东的隋朝主力依旧在隋炀帝指挥下,只用一个月就回援到洛阳。所以,杨玄感注定只能成为反隋起义的先烈。

隋炀帝杨广。图源/电视剧《隋唐演义》剧照

王世充登场的第一战就大败李密军,连经略过关中的柴孝和也在战败逃亡途中溺水身亡。此后的拉锯战中,李密再度显示了自己的军事天赋,王世充三次大败于李密,洛阳地区十几万隋军基本或死或降。王世充试图挑起李密和翟让的矛盾,分化瓦岗军,而李密显示了自己的枭雄本质,干净利落的火并了翟让。到这个时候,洛阳的陷落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了。

但是,李密最心心念念的关中地区却在这期间落入了他人之手。李渊太原起兵后,利用关中部分隋军东出支援洛阳、洛阳守军和全国各地隋军主力都在和李密缠斗的机会,从山西直入关中,很快击败或收编了剩下的隋军,控制了整个关中。李密只有徒唤奈何:同样知道控制关中对夺取天下极为重要,当初李密如果不顾一切直扑关中,就必须同时面对隋朝关中驻军的防守、背后洛阳驻军的追击和山西方向李渊所部隋军的夹击,必须战胜三路大军才可能真正全取关中。而现在李渊进入关中,山西本来就是他起兵的基地,虽然后来被军阀刘武周攻占,但短期内是安全的;洛阳的隋军主力正在和李密打得昏天黑地;甚至关中本身的隋军,很大一部分也在庞玉、霍世举率领下去洛阳和李密决战了,他现在只需要战胜关中一部分守军就可以达成目标。很大程度上,正是李密在中原地区缠斗并且逐个战胜了各路隋军主力,李渊才能如此轻松地拿下关中地区。

当李密即将攻占洛阳时,新的麻烦又来了:控制了关中的李渊派李建成和李世民率兵十万东出,试图趁乱捞些好处。双方发生了若干次小冲突,互有胜负,最终李渊暂时放弃了争夺洛阳,李密也因此错过了直下洛阳的机会,马上又有一支新的敌军即将到来。

隋炀帝的精锐禁卫军“骁果”大部分是关中人,因为急于返回故乡,最终发起政变,弑君后拥戴宇文化及为主,沿着大运河北上,开始向关中故乡进军。他们必须经过的地盘,就是李密控制下的中原地区。

到现在为止,李密在战略上还没有发生过严重的误判。当宇文化及率领十万精锐的“骁果”军向李密请求借道、借粮时,留守洛阳的隋炀帝之孙杨侗也提出先和李密停战,授予李密官职,由李密负责剿灭弑君的宇文化及。

此时的李密有三种选择:一种是出钱出粮送走这帮大爷,让他们去和李渊抢夺关中,自己先占领洛阳巩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在进入李密地盘前,宇文化及途经的几个军阀势力都选择放任宇文化及过境。第二种就是和宇文化及部合作,一起拿下洛阳后攻入关中。第三种则是接受洛阳方面的建议,剿灭宇文化及。

影响李密作出决策的关键性因素,就是对“骁果”军战力的评估。如果“骁果”足够强,就选择借道或者联合他们。在这里,李密的判断发生了较大偏差,在他眼中,洛阳、长安和江淮地区的数十万精锐隋军都被他消灭或者收编了,这个十万“骁果”军并没有资格和他谈太多条件。最终,李密选择接受洛阳的求和,去对付宇文化及的“骁果”军。

然而,作为隋炀帝生前最信赖的禁卫军,“骁果”的战斗力远超李密想象。李密在战场上多次处于下风,李密本人也中箭受了重伤。李密赖以取胜的核心力量,是以裴仁基部等前政府军中选拔出来的精锐,称为“内军”,在之前的战役中战斗力远胜一般隋军,现在依然不是“骁果”军对手,死伤过半。经过此战,李密身经百战的嫡系精锐基本消耗殆尽。“骁果”军也战至力竭,又没能攻占粮仓断了粮,最后大部分成员反过来向李密投降。

李密和“骁果”军恶战时,王世充在洛阳发起政变,杀掉了和李密关系友善的朝臣,挟持了杨侗,实际控制了洛阳,重新和李密敌对。李密和裴仁基最初都想拖延决战,因为洛阳已经断了粮食,只需要用饥饿逼迫城里投降就行。但这时候新投降过来的“骁果”军将帅和原翟让系统的单雄信等人都撺掇李密和王世充决战。

在进攻洛阳的战役中,李密军几乎是多米诺骨牌一样地倒下。李密嫡系的“内军”最先接战,由于之前决战“骁果”军时损失过重还没得到恢复,一番恶战败下阵来。随后,原翟让系统的单雄信等人和“骁果”军降将很快投降了王世充。李密一下子陷入了穷途末路之中,最后只好向西投奔李渊的唐王朝。

这次李密是彻底失算了,李渊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李密活下去。我们可以看看李渊对所有曾称帝称王的群雄的处理方针:无论是战败被俘的窦建德、萧铣、薛仁杲,还是没有大战就被手下人出卖给李渊的曾经约为兄弟的李轨,不管你出身农民还是大贵族,一律采取无差别肉体消灭的政策。

李世民亲口承诺过不杀的王世充被复仇者所杀,李渊立刻封赏了复仇者并且灭了王世充的族。即使主动投靠唐朝、本人也来到长安城表示效忠的杜伏威,也在旧部反叛后被毒死并祸及家人。对于李密这种出身、能力和野心都足以对唐帝国构成威胁的人,李渊怎么可能让他活下去?最终,在李渊的故意怠慢和精心算计之下,李密被逼逃走并在途中被截杀,一代枭雄的传奇画上了句号。

在隋末群雄中,李密是唯一真正有可能同唐王朝一较高下的人物。他不是评论家笔下书写的那样目光短浅,不知早占关中。可惜的是,在隋朝腹心地区洛阳周边起兵的李密,必须先战胜洛阳守军,才有资格真正实行西进关中或南下剿灭隋炀帝残余势力的战略,偏偏洛阳对于隋炀帝也是绝不可失去的地方,所以双方在洛阳城下进行了长年的消耗战,最终几乎同归于尽。

李密的事业以失败告终,曾是他臣子的魏徵在为李密立传时,称赞这位旧主“声动四方,威行万里”,只可惜因为“运乖天眷”,也就是运气太差失去了上天眷顾,不幸失败。在李密麾下效力的徐世勣、秦叔宝、程咬金等人,则继续为唐帝国南征北战,在历史的舞台上继续着自己的传奇。

昆明国旅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官网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