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鹄生活小常识鲁迅先生一日三餐都吃什么放
文·段宏刚
鲁迅先生个头大约1.6米,脸庞清瘦,留着八字须,常年穿着深色长袍和布鞋,给人生活简朴,不重仪表的印象。
事实上,当时文化名流的收入很高,超过了现代人的想象。鲁迅是在25岁(1906年)参加工作的,第一份工作是翻译,月薪20大洋。随后,他的月薪逐年水涨船高,到1918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中国首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享誉文坛时,月薪差不多有300大洋。
之后,他的收入(月工资加上稿费)进一步提高,到1919年,时年38岁的鲁迅,完全有能力以全款的方式,在京城八道湾11号花费4000多大洋,购买一套四合院,把一大家子人从绍兴接过来居住,从此在大城市扎根。
从1920年稳坐文坛头把交椅之后,鲁迅的月收入达到人生巅峰,能达到1000大洋。而当时普通工人的月薪6个大洋,记者的月薪不过20大洋左右。如果在民国20年代——30年代列举“作家富豪榜”的话,鲁迅绝对可以占据榜首,把他看作是作家中的富豪并不为过。
鲁迅对穿戴并不讲究,非常看重“把钱花在刀刃上”,他把一生的主要精力和财力都投入到了自己的事业之中,生活问题对他来说从不是问题。
当然,鲁迅对吃喝也非常重视,称得上是一位地道的吃货,舍得吃,会吃,常用各种美食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并在许多文章里谈到了美食,比如,《祝福》里写到“清炖鱼翅”,《社戏》里说到了“水煮虾”,《在酒楼上》谈到了“油豆腐”,《风波》里描写了“乌干菜”,《孔乙己》里对“茴香豆”更是不惜笔墨大谈而谈……
在鲁迅眼里,会吃是福,更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享受。尤其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对吃非常讲究,每天的伙食非常好,即使放到现在,多数人也达不到他的生活水准。
距今100多年前的民国时期,物质相对匮乏,跟现代社会有着巨大的差距,人们能认识和享用到的美食肯定不如今天这么丰富,但鲁迅的饮食足以颠覆许多人的想象。
鲁迅之妻许广平在1927年11月至1928年6月这7个月里,用日记的方式,详细记录了丈夫和自己每天三餐的情况,后来,这些文字记录有幸躲过战火,被后人整理成两本书得以出版,书名为《鲁迅家用食谱》,一直留存到现在。
前些年,“上海鲁迅纪念馆”展出了《鲁迅家用菜谱》,当时,10几位专家接到这个特殊展品,看到菜单的那一刻,都惊讶得合不拢嘴,一些人更是惊叹:不可能吧,他的伙食怎么会如此丰盛!
仅仅翻看菜单,就能明白菜肴有多么丰富,像什么蒸沙鱼,藕煨猪脚,萝卜鱼松,雪里蕻炖鱼,鲑鱼干炖肉,猪肉合掌虾米冬菇丁等菜,包含了大江南北的“八大菜系”。从整体的菜谱名称来看,鲁迅的伙食以绍帮菜、海派菜、广帮菜为主。
一家人早餐的标准是三菜一汤,两荤一素,午餐和晚餐比早餐更丰富。更让人惊奇的是,一个月之内,他们的三餐基本上不重复。
此时期,鲁迅跟许广平定居上海,他们能吃到如此丰盛而又美味的菜肴,既不是佣人量身制作,也不是许广平亲自下厨,而是在上海某个大饭店定做的。
他们之所以没有开灶,有三个原因,一是鲁迅跟许广平此时正处在蜜月期,他心疼她,不忍心让她上厨房操劳。二是此时他们刚搬到上海才不到一个月,许多事情还没有安定下来,就索性不做饭。三是上海当时流行用“包饭”来解决一日三餐,身份地位越高的人,越讲究“包饭”的地点,让饭店把每日三餐做好,到饭点时亲自送上门,能省去不少麻烦。
可以说,鲁迅早在一百年前就享受到了“外卖上门”的便捷,并且,他享受的还是“高级定制外卖”,跟我们这些人平常叫一个蛋炒饭、炒拉条、黄焖鸡、辣子鸡丁等食物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许广平在日记里写道,这7个月里,他们每个月用在吃饭上的花费就接近30元。幸好,这些花费只是鲁迅工资的三十分之一,对他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若是普通家庭这样吃喝,用不了多久,就会负债累累。
也有专家提出,在鲁迅家搭伙吃饭的还有周建人一家人和他的一些同事,总共有六七人的样子,算下来,每人月均不到4元。如果真是这样,说明他们的伙食费并不算高,属于普通中产阶级的标准。
既然他们的饮食不算奢侈,那么,许广平记录这两本菜谱的目的又是什么?据专家王寿松先生考证,许广平这样做可能是为了结账时方便。
鲁迅的工资虽然很高,但花销也很大,他每个月的固定花费主要有,房租63大洋,买书50大洋左右,吃喝拉撒大约50大洋,等等。同时,鲁迅还是一位慷慨仗义之人,一些沾亲带故的文学青年要出书求他资助,甚至到他家里来蹭吃喝,他都很少拒绝,甚至还给资助一些生活费。
萧红回忆说:鲁迅家吃饭,菜食十分丰富,荤素搭配,荤菜都是用大碗装着,起码四五碗,多则七八碗,素菜更多。萧军也曾经说过,鲁迅某天随口说了一句“挺喜欢吃面条”,许广平就专门聘请了一位有名的北方大厨驻家,专门给一家人做面条吃。
可见,鲁迅在吃上绝不含糊,可以说是不计成本,这条件当时的一般知识分子根本做不到。当然,这一切都源于鲁迅的高工资能负担起这样的高消费。
结合鲁迅的一生来看,从1927年9月跟许广平在上海共同生活开始,到他1936年10月在上海病逝结束,是他一生吃的最好,生活最幸福的10年。此时期的鲁迅,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他的创作力和社会影响力也达到了顶峰。
实际上,鲁迅早在北京生活时期,就经常下馆子,有好友来家里做客,他担心招待不周,会邀请朋友们去北京的顶级餐馆用餐,有专家经过统计,发现鲁迅常去的北京名餐馆有65家,宣武门外菜市口边的广和居,是他最常去的一家,以至于跟里边的店员都很熟悉。
除了喜欢美食,鲁迅对烟、酒、茶、咖啡都有特别的偏爱。因为是绍兴人,他喜欢喝绍兴花雕,独爱花雕那种馥郁芬芳、醇香柔和的味道,几乎每顿饭要小酌几杯,不过,他的酒量不大,喝酒常常适可而止。
抽烟、喝咖啡似乎是鲁迅自我放松、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毕竟,他经常熬夜写作,需要这两种东西来提神。
喝茶对鲁迅来说,除了是个人爱好之外,还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手段,他钟爱龙井鲜爽甘醇的味道。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许多知识分子,尤其是有过留洋经历的文人,把喝咖啡看作是一种风尚,在文化圈几乎跟茶并驾齐驱。鲁迅以身作则,捍卫了“国饮”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