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丽江蓼

胜哥生活常识普通人如何摆脱马太效应突破阶

发表于:2024-05-06 11:43:38 来源:蜜蜂资讯

2020.10.19

1.马太效应无处不在  最近在忙与高校联合申报研发项目的事情,深切感受到马太效应的威力:

好的学科排名、重点实验室、优秀的研究成果、高端的头衔、做过重点项目、有国家政策支持……,我不断和合作的教授沟通,期望挖掘出教授/团队/实验室/学科/学校的类似上面的一些背景信息,目的只有一个:增加所联合申请的项目在集团众多申报项目中胜出的概率。

试想,如果一个项目有类似上述背景信息,一个则没有,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集团会选择哪个?大概率会选择有类似上述背景信息的项目。

但实际上,一般拥有高端头衔/丰硕的研究成果等背景信息支撑的教授/团队,根本不缺项目,反而是那些处于起步阶段或者尚未取得显著成果/荣誉的教授/团队,正需要好的项目及相关的研究经费来支撑他们的研究工作。

但现实就是怎么残酷,越是不缺项目的教授越容易拿到新的项目,而越是缺项目的教授会越来越难拿到新项目。因为给项目给经费的一方肯定也不希望自己的投资/投入/支持打水漂,那从成功概率的角度出发,他们更愿意相信已经证明过自己的教授/团队获得成功的概率更大。

这就出现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有违常识性认知的怪像,是谓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太多了:

1)银行出于风险的考虑,更愿意将钱放贷给不缺钱的人,而不是真正迫切需要钱的穷人;

2)“寒门再难出贵子,精英扎堆进名校”,“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

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讲阶层的,同样提到,高阶层的富裕人群会越来越富裕,而低阶层的贫穷人群则会越来越贫穷。

2.普通人如何打破马太效应的魔咒,突破阶层?  有一点要注意,上面的例子都是从概率的角度来说的,凡事都有例外。因此,可以从分析这些特例的具体情况出发,尝试挖掘出克服马太效应、打破限制的一些通用方法或要点。

BBC 纪录片《人生七年》,如实记录了在阶层已经非常固化的英国出生的 14 个不同阶层家庭的小孩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从 7 岁开始,每 7 年记录一次,直到这些小孩长到 56 岁。结果就是,富人的孩子仍旧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仍旧是穷人,甚至更穷,这显然又是马太效应在发挥作用。

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一个出生于农民家庭的孩子 Nicolas,他考上了牛津大学,然后成为了大学教授,最终实现了逆袭,成了马太效应作用下的特例。

针对这个案例的情况,乐观一点来讲,还是有 7%的概率打破马太效应的魔咒。

如何打破?

Nicolas 是通过学习和教育上了名校,实现了阶层跨越;其他13个人,富人家的孩子仍旧重视教育,穷人家的孩子则总是主动或被迫地只顾眼前的事情或烦恼,而没有重视教育,结果就是,富人家的孩子依然富裕,穷人家的孩子仍旧贫穷,甚至更穷。

可以不太严谨地给出一个结论,学习和教育是摆脱马太效应、突破阶层的有效武器,至少相比不学习、不接受教育有更高的概率。

已坚持日更47/60天。

(昨天实在太忙,没有来得及日更,今天还没补回来,明天争取补回来。)

科学与财富期刊

山西青年电话

葡萄酒期刊

石河子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