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共鸣的生活小常识有哪些心理学笔记一5个
01舌尖效应
现象:
碰到多年未见的老同学,熟悉的音容笑貌,无论如何想不起人名;考试中要用到某些熟悉的字词、公式,突然想不起来;说话的时候某些词到嘴边来了就是想不起来要说什么......
原理:
以上种种就是“舌尖效应”,概括来说就是一些很熟悉的单词、人名、公式或其他事物,一时想不起来,话在嘴边难开的现象。舌尖效应是大脑对记忆内容的暂时性抑制所造成,是记忆的一种特殊现象。
当我们努力记住一件事情的时候,大脑会把与之相关的其他事情一起存储,组成一个相互连接的网络,当其中某件事情被回忆起来,网络中相关的其他事情也更容易被回忆起来,而与这个网络不相关或者连接较弱的记忆则会被暂时抑制。再者,强烈的动机和记忆不起来的尴尬情绪会使个体在情境之下更加紧张,更加忆不起来。
应对方法:
为了避免出现舌尖效应,可以在学习的时候将学习内容形成学习网络,这样大脑提取记忆的时候会启动相关的知识网络。同时,调控情绪,保持冷静,利用中介联想等措施也有助于回忆。
02接近效应
现象:
接近性包含观点接近、利益接近、地域接近、兴趣接近、态度接近、时间接近和价值观接近等。人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指的是人格接近,“近水楼台”指的是空间接近。
原理:
当人们在某些方面特征相似或时空接近时,就容易产生熟悉感,进而产生好感的心理现象。表面上看,很多人际关系的产生是由于“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然而这种接近性的提升除了外在的时空接近,还需要有更多内在的“相似性”,如个体之间在兴趣、态度、价值或人格因素上的匹配与相似。
应对方法:
结合内在相似(兴趣、态度、价值或人格等因素)和外在接近(时间、空间等),匹配人际关系中和自己有接近效应的好感人群。
03简单曝光效应
现象:
个体之间的“日久生情”,广告宣传在消费场景中的曝光。
原理:
一个人、事、物不断在自己的眼前出现,增加重复遇见的次数可以增加个体之间的亲密度和吸引力。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荣茨指出,人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对某样东西的喜爱程度会随着这样东西出现的次数增加而增强。在人际交往中,个体间的频繁交往不仅能增加彼此的熟悉度,还能提高对彼此相似性的认知,加强接近效应,从而产生积极感受,促进相互吸引。
应对方法:
学会合理利用曝光效应。熟悉通常不会滋生轻视,而会产生喜欢,但如果一个人是显而易见的无赖,那么曝光越久,人们就越不喜欢他。另外,尽管增加曝光可以增加个体对于他人的好感,但曝光频率过高时,反而会使个体产生负心理反馈,产生厌恶情绪。
04登门槛效应
现象:
推销员在推销商品时,会先提出试用或试穿的小要求,小要求实现之后才会逐步提出购买要求。
在实现个体目标的情境时,例如对于调整作息时间的问题,如果平时是8点钟的闹钟,突然调整为7点钟,个体就会不适应,如果分步实施,先定7:50的闹钟,坚持一段时间后,再提前到7:40,7:30,7:20,7:10,逐步就能适应到7点起床。
原理:
登门槛时需要一级一级台阶地登,这样会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对于个体自身而言,很多人因为梦想的遥不可及而产生了疲惫感,放弃了自己的人生梦想。其实,再高的楼,也有通向顶层的阶梯;再高的山,也有通往顶峰的小径。梦想看上去遥不可及,但如果能将它分解到一个一个的时间段,分解为每一天、每一小时的子任务,通往梦想的道路会更加脚踏实地。
对于个体自身之外的情境,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指个体一旦接受了其他人微不足道的要求后,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之后更大的要求。个体在不断满足他人提出的小要求的过程中,产生逐步适应,甚至意识不到逐渐提高的要求已经开始大大偏离了自己的初衷或预期。
应对方法:
对于个体自身的梦想,细化目标,分步完成任务。对于销售场景或其他个体的登门槛策略,理性对待,谨慎作出决策。
05旁观者效应
现象:
公共场所遇到他人受难,却没有人伸出援手救助。如小悦悦事件,2岁女孩被汽车撞倒,7分钟内,18个路人经过,但无一人救助,最后被一个拾荒阿姨救起。
原理:
在危难时刻,旁观者越多,个人救助他人的责任减少,见危不救所产生的罪恶感和内疚感扩散到其他人身上,人群受到责任分散的影响,从而导致了愿意伸出援手的人减少。当他人在场时,个体行动前会比无人在场时更加小心地评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如果他人都不采取行动,个体就会对其利他行为产生社会抑制。
从众心理会让个体倾向于在观点和行为举止方面模仿他人,面对紧急情况时,即使意识到有责任上前帮助,但若别人没有行动的话,个体往往会遵从环境中一致的表现。多元无知理论则认为,环顾四周发现其他旁观者都无动于衷时,旁观者倾向于认为伤者并无大碍,个体变得心安理得。
应对方法:
求助时最好明确求助对象,当遇到突发状况时,对着人群求助,远不及向就近的一两个人求助。如在挤公交地铁时,想让乘客往车厢中部走,那么“麻烦戴眼镜的这位帅哥往中间走走”就比“中间的乘客往里走走,中间还有位置”更具体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