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世界观察

养鸟理财总爱买买买那是鸟笼效应在作祟

发表于:2024-05-06 12:04:46 来源:蜜蜂资讯

你是否震惊于有时自己无休止的买买买?一杯珍珠奶茶、一束花、一双新鞋,似乎总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消费。

买了一双新风格的鞋子,为了搭配,需要新的裙子、包包、化妆品;收到一束美丽的鲜花,特意再买个花瓶,为了日后不让花瓶闲置,隔几天又要买一束花;本想点一杯奶茶,但碰上第二杯半价,就多买一杯……

我们的消费行为,似乎总在被什么牵着鼻子走?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鸟笼效应”。

“鸟笼效应”与消费欲望“鸟笼效应”又称“鸟笼逻辑”,是指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不自觉地继续添加更多不必要的东西。它主要是受惯性思维和外界心理压力导致的一种认知偏差,被称为“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

这个效应源于20世纪初一个关于“鸟笼”的赌约。

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向好友保证,即使他原本不打算养鸟,也能让他养一只。好友不相信,认为这是无稽之谈。

于是,詹姆斯送给好友一只鸟笼。起初,好友并不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空空如也的鸟笼吸引了所有访客的注意力,他们会好奇地询问:“为什么这里要挂一只空鸟笼”、“你养的鸟去哪里了”?

一开始,好友还耐心地解答,时间长了,便感到不耐烦,访客们千篇一律的提问几乎逼疯了他。为了摆脱这种困扰,好友买了一只鸟,让鸟笼的存在显得顺理成章。

“鸟笼效应”成功了。

一旦拥有了一个看似无用的东西,思维就会开始不自觉围绕它打转,为其寻找存在的合理性。看到烟灰缸,你会认为这个人抽烟;看到鸟笼,你会觉得应该有只鸟。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容易形成盲点,对外界的事物产生固定、封闭的认知。

更可怕的是,“鸟笼效应”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即使事先洞悉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没有被“鸟笼效应”所束缚,但外界的不理解和眼光也可能会让人怀疑自己,最终选择妥协。

毕竟,为了简便,人们往往选择适应环境而非挑战常规。

于是,商家不断地给消费者送“鸟笼”,企图通过“创造”新需求“引起”消费欲望。

一方面,他们通过免费赠送互补品,如鱼和鱼缸、Switch和游戏卡等,合理化消费行为,一旦拥有了其一,就需要另一个来完善。

另一方面,电商平台疯狂“造节”和频繁促销活动背后,都在建筑“购物鸟笼”。从“618年中大促”、“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延伸到“双十二”、“理想生活季”等五花八门的节日大促,以及各种红包、秒杀、优惠券等手段,都是为了触发用户的“鸟笼效应”。

在互联网时代,朋友圈、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也是商家的战场。当拥有了触手可及地发声渠道,公共话题会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参与感。这是商家利用“鸟笼效应”引导消费的另一种手法。

如何打破这个“鸟笼”?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鸟笼效应”陷阱,被种种“缺失感”所驱使。极简主义,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正逐渐打破这些束缚。

极简主义提倡对生活做减法,剔除不必要的消费,聚焦于真正重要的20%。它从物品的“断”和“舍”开始,逐渐延伸至消费、饮食、运动、睡眠、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简单高效的生活方式,正迅速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如今,“极简运动”、“极简装修”、“极简饮食”等理念在年轻人中盛行。看似微小的生活习惯,实则对生活质量和财务状况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减少外卖、不超前消费、减少无效社交、谨慎办卡、善用二手平台、少逛直播间和购物软件等,都是对“鸟笼效应”的有力反击。

此外,共享经济也成为破除“鸟笼效应”的一种方式。选择租赁或共享物品、使用共享办公空间、共享自行车等等,参与户外运动、艺术展览和聚会,而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一味地“独享”。

别让那些无形的“鸟笼”限制了人生的可能性。减少不必要,增加有效的,这正是“鸟笼效应”的启迪所在。

风险提示: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观点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保证,亦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基金产品由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招商银行作为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基金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科学技术创新杂志

妇幼护理期刊

食品界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