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交流电流表

生活小常识初中稿件初中生快收藏七至九年级

发表于:2024-05-06 12:11:48 来源:蜜蜂资讯

关注“小淘爱学习”,解锁所有中考语文备考知识!

当五四的硝烟渐渐散尽,“呐喊”的回音渐渐远去,文坛归于沉寂,生活恢复常态,作为文学家的鲁迅,也渐渐陷入苦闷和彷徨之中。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看不到社会革命成功的道路,像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因此,他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

1926年出版的小说作品集《彷徨》,包括《祝福》《伤逝》《在酒楼上》等11篇作品,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比如被君权、神权、父权压成一堆齑粉的祥林嫂;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终却落到悲剧结局的涓生、子君等。

虽然彷徨,但鲁迅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一直在“总结过去的经验,寻找新的战友,部署新的战斗”,他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和青年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当时以青年学生为主的请愿团前往执政府所在地请愿,请求政府不要向帝国主义低头,谁知道,等待他们的竟是一排黑洞洞的枪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刘和珍,也倒在了枪口下。

鲁迅先生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他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以笔为剑,揭露统治者的黑暗,歌颂青年学生的勇敢。

由于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鲁迅遭到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在厦门宁静地生活,打开了鲁迅记忆的大门,他在这里写下了《藤野先生》《范爱农》《父亲的病》等文章,加上之前在北京写作的5篇回忆性散文,总题为《旧事重提》,后改名《朝花夕拾》出版。

《朝花夕拾》里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1928年,鲁迅来到上海。在上海,鲁迅一如既往地关怀青年,他把青年看成中国的希望。他同青年们一起筹办近代刊物,和青年们一起出版科学的文艺论丛,帮助青年改稿子,给青年写序言。萧红、萧军等一批青年作家,就是在他的亲切关怀下渐渐成长的。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作为左联的旗帜人物,翻译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宣传革命文艺,希望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鲁迅还创作了大量的杂文。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

《且介亭杂文》就是鲁迅的杂文作品集之一。“且介”取“租界”二字各一半,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形象地讽刺了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除此之外鲁迅还写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迎来了生命的终点,有人给他写挽联“侠骨柔肠,横眉俯首;胸中海岳,笔底风雷”。

鲁迅的一生坚持与黑暗势力做斗争,力求探寻中国出路、解救国民思想。他通过自己的作品,把现实与理想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既深刻鞭挞黑暗封建社会的残酷,又把人类美好理想深情寄托出来,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都体现了社会变革时期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观念,他的精神财富永远的流传给了后人。

医药卫生编辑部

明日风尚期刊官网

大众文艺杂志

现代营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