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生活常识的天才有哪些世上无天才
虽然天才这一观念依然盛行,但对于那些做出了惊人创新举动、具有引人注目的新思想的人来说,蔑视“天才”并否认自己拥有独特的智力天赋是有可能的。你应该明白,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
就在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的同一年,苏格兰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所著《自己拯救自己》一书的销量远超达尔文。《自己拯救自己》是企业家通过努力工作取得成功的指南,斯迈尔斯清楚地表明:在创造新知识中,相比训练的应用,天才只有相对意义。斯迈尔斯写道,天才是存在的,但它的作用被夸大——“命运通常站在勤勉一边”,需要的是“常识、注意力、投入和毅力”。
当有人问达尔文自己是否有任何特殊才能时,他回答说,除了有条理之外没有其他过人之处。他说:“我和每个成功的律师或医生公平享有一样的创意、常识或判断力,但我相信,我不比别人更高。”
这种民主式观点正迅速地走向常态。1854年,法国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驳斥了科学独创性作为一种特殊礼物的观点——“幸运眷顾有准备的头脑”。在合适的地点,接受正确的培训,你也可以有重要的新想法。1903年左右,爱迪生给了我们至今流传的格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爱因斯坦也认为,把神秘的礼物归给像他这样的人在理智上和道德上都是错误的:“给予所选择的一些(个性特征)无限的赞美,把超人的思想和性格力量归于他们,我觉得是不公平的,甚至是低俗的。”
通用电气和柯达等公司新成立的研究实验室认为,创造性和生产性工作与组织形式有关,能让具有普通天赋的人实现非凡的成就。不管怎样,受过良好训练、动机良好的科学工作者可以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即使他们“完全没有受到任何可能被认为是天才之火的影响”。
在20世纪中叶,对于接纳天才的组织,困难是否值得忍受,企业和官僚雇主的看法各不相同。有些人坚持认为可以承受;另一些人则认为,天才造成的破坏代价太大,无法承受;还有一些人认为,组织得当、能力平均的人组成的团队可能会构成“天才的很好替代品”。
组织的设计,应该引导来自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专注于共同的项目:让他们在保持与自身学科联系的同时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让他们专注于与商业相关的项目,同时允许足够的自由“凝视窗外”,思考“天马行空”的想法。如果你想要盈利,你要付出的代价就是相当的知识自由,让科学工作者至少在某些时候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在高科技的相关领域,谷歌赞助了一个名为SciFoo Camp的跨学科年度会议。对于数百名受邀的科学家、技术人员、艺术家、商人和人文主义者来说,这是自由形式、无议程的场合——只为了产生新的、有趣的和重要的想法。
当谷歌以及其他高科技和咨询公司雇佣那些名义上具有创造性能力的员工时,典型的面试问题都是为了评估他们的性格,比如“你会选什么作为你爬楼梯时唱的歌”——或者是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倾向——“一辆校车能装多少个高尔夫球”或“你将如何解决旧金山的无家可归者的危机”。他们想了解你的具体情况,以及你如何处理事情,而不是确定你拥有的可测量的心理素质的程度。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