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维修发明事例普通司机变桥吊专家八次打
(央视财经《财经人物周刊》栏目)是怎样的追求? 让一名平凡的工人,成为万众瞩目的改革先锋。 是怎样一份坚守? 让一名普通的司机,成为引领行业的大国工匠。 苦练绝活,八次打破世界纪录, 他用全心全意追求精益求精。 培育中国工匠,打造中国品牌, 他把一种精神注入时代。 他就是金牌工人、改革先锋——许振超。
宝剑锋从磨砺出
1974年,24岁的许振超调入青岛港。1984年,他成为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一名桥吊司机。从那时,许振超就给自己定下一个高难目标:要让吊具准确落在集装箱上。
凭着一分钟以内,把35米高空下降的电焊条插到啤酒瓶里这样的高标准,许振超练就了“一钩准”的真本事。而初中还没毕业的他更是用了4年,查阅数百本资料,画了两尺多厚的图纸,从一名普通司机变成了“桥吊专家”。
许振超:“我们的要求就是四懂三会,懂性能,懂结构,懂原理,懂维修;会操作,会保养,会排除故障”
1997年11月,一艘装满剧毒化工危险品的货船来到青岛港。危险品卸货最怕的是摩擦和碰撞,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毁灭性后果。47岁的许振超时任桥吊队队长,他主动请命接下这个任务。
手握“一钩准”和“无声操作”(装卸过程中让铁碰铁不发出声响)这两项绝活,许振超带领司机们不到2个小时,将40个集装箱平稳而没有一点动静地都装卸完成。这次无与伦比的卸货让青岛港瞬时声名远播。
许振超:“新港区集装箱发展的大好机遇,我们必须得把握住,把握不住我们就是码头的罪人,对不起大家。”
享誉国际的“振超效率”
2003年,53岁的许振超决定打破每小时336箱的集装箱卸货的世界纪录,让青岛港在全世界港口行业中把装卸速度干到第一。
在一艘名叫“地中海阿莱西亚号”货轮上,许振超和队友们开始挑战。最终,许振超和队友们以6小时27分钟的速度,卸完3400个集装箱,创造了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新世界纪录。饮誉国际航运界的“振超效率”,由此诞生。到今天,这项纪录在青岛港已被刷新8次。
许振超:“在这个领域里边,我们觉得确实是扬眉吐气,我们能拿到第一,太不容易了。我们用实力证明,青岛港行,青岛港的码头工人行。”
“振超效率”产生了巨大品牌效应,许多知名航运公司主动与青岛港寻求合作,8个月净增13条国际航线。2003年,青岛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20万标准箱,实现了24.3%的高速增长。
2005年4月,许振超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了平凡劳动者成就事业的典型。2006年,许振超和队友们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将轮胎吊“油改电”这项史无前例的技术研究成功,能耗下降40%以上,被交通部评为示范项目,在全国十几个码头普及推广。
桃李自有后人来
2018年,“金牌工人”许振超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2019年,69岁的许振超已经离开工作一线。徒弟郭磊、徒孙刘起深得许振超的精心栽培,继承了许振超爱岗敬业、创新协作的品质。
郭磊先后8次参加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大会战,是“振超效率”不断升级的功臣,并且第一个实现了无外接动力的自动拆锁。
刘起先后荣获“青岛市突出贡献技师”、“全国交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被集团命名为“刘起桥吊”员工品牌。
今天,“振超精神”的火炬将由他们继续往下传递。
当个什么样的工人,当个有工匠精神的工人。——许振超
想要了解更多许振超的故事,请关注5月27日晚21:48分央视二套《财经人物周刊》。
编辑:赵萍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