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肆的蚕宝宝怎么养晚潮半山五月轧蚕花
□沈永良
每年五月初一,半山娘娘诞辰之日,民间会自发举行庙会,这个庙会俗称“轧蚕花”。
“轧蚕花”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杭嘉湖地区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半山因"半山娘娘"和"蚕花娘子"的故事而最为吸引香客。每年蚕花胜会人山人海,活动项目频繁,有迎蚕神、竞龙舟、跑马戏、猢狲做把戏、打拳、龙灯、踏高翘、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在上塘河两岸进行,其中有的项目在水上船中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轧蚕花”是江南蚕娘们崇拜蚕神娘娘和半山娘娘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丝绸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根据当地老人回忆,解放前后时期,在杭州拱墅区半山娘娘庙山门前,船码头上停满了从杭嘉湖来的各种烧香船,依锦桥上站满了人,河埠边大小船只船舷相靠,连在一起,密不透风。桥两边四方百摊,人声鼎沸,赶庙会的从半山腰到半山桥,摊位从头山门摆到半路亭,卖香烛及各种蚕具、糖、炒货、水果、杂货等吆喝声此起彼伏,行人摩肩接踵。
半山桥人戏称“划楫一笃,爬上一桌”,一只船里来者是一家老小,店小二的生意应接不暇。从娘娘庙半山腰上向半山桥山下远眺,人头攒动,犹如一条巨龙在蠕动。一队人马走在向山上行进的路上,一路旗帜招展,锣鼓暄天,紧跟其后的是一队“肉鼎灯”队伍,走近可以眼见他们臂膀皮肉上扎一小铁钩,挂着四五斤重的小锡炉(肉鼎灯),这就是一支由善男信女组成的游行队伍。
队伍中还有一面旗帜最显眼,就是队伍最前面的“大纛旗”,大纛旗是半山一带农村传统的地方民俗表演艺术,始于清道光时期,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据老人回忆,大纛旗表演是祖上传下来的一种风俗。古代军队里的大旗,与正方形帅字旗、长方形三军令旗一样都是表示元帅及大本营所在地的。长五尺、高三尺的三角旗。上下两边有齿牙边,分红黄绿白黑五色,齿牙边有与旗同色和不同色两种;旗心绣飞龙图案,旗边绣回纹或火焰纹,为军旅帅营旗帜。上有飘带,可作行进及列阵表演。
此旗称为“大纛旗”,大纛旗表演一般是在每年半山娘娘“蚕花胜会”上,它是迎会的开路先锋,当“大纛旗”行进至接风台上,燃香烛,放鞭炮迎神,游行队伍到半山娘娘庙前停下来休息,喝茶吸烟,看热闹的夹道相迎。
据传说,娘娘菩萨能保佑蚕花丰收,一路扫除烦恼,度化众生,所以,大纛旗所到之处,能保蚕桑丰收,一方平安。
“轧蚕花”使青山香烟缭绕,钟声齐鸣,红男绿女嬉闹挤挨,毫无顾忌。游半山的蚕农背上都会背个红绸包,包里包着蚕种,这包叫蚕种包。同时游半山的时候还一定要买几朵蚕花和几只半山双面泥猫带回家。为的就是祈求养蚕能有个好收成。
农村妇女怀装蚕种,头插各式蚕花,引得人们前来观看,人山人海,你轧我轧,姑娘要轧得纽扣扯脱,衣衫凌乱,头发蓬散,蚕花被人摘,但唯独这一天是“开放日”,大家都可以“放肆”地“轧闹忙”,仿佛今天的广场“音乐节”一样。
在“轧蚕花”时,相传有“摸蚕花奶奶”的陋俗。在轧的过程中,允许男青年摸女青年的乳房,谁被摸得越多,越涨、越痛,谁家中的蚕花就越好。据说取其摸发摸发,越摸越发”(“蚕花”发)之意,这一天男男女女都心花意开,回家父母不但不责怪“乱轧",反而十分高兴,说是今年蚕茧大发了,故曰“轧蚕花”。
据说,以前社会相对封闭,“轧蚕花”可比作现在的相亲会,据说结婚的人还真是有的。解放后,蚕花庙会作为“破四旧”被禁止,由于半山“轧蚕花”庙会与半山娘娘庙会有机结合,呈现了半山的人文风情,极具社会学、民俗学价值。
在去年5月5日的半山立夏节“去粗取精”,新添了“抬蚕花轿子”的内容,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成为把半山立夏节与蚕神祭祀节日相结合的民俗旅游节日,并将传承这一项古老的风俗习惯,专家说,这是引人注目的颇具文化价值的民间庆典。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