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有什么注
巨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有什么注意事项
一、巨噬细胞与非特异性免疫
巨噬细胞(Macrophages,缩写为mø),是一种位于组织内的白血球,源自单核细胞,而单核细胞又来源于骨髓中的前体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皆为吞噬细胞,在脊椎动物体内参与非特异性防卫(先天性免疫)和特异性防卫(细胞免疫)。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以固定细胞或游离细胞的形式对细胞残片及病原体进行噬菌作用(即吞噬以及消化),并激活淋巴球或其他免疫细胞,令其对病原体作出反应。巨噬细胞属免疫细胞,有多种功能,是研究细胞吞噬、细胞免疫和分子免疫学的重要对象。巨噬细胞容易获得,便于培养,并可进行纯化。巨噬细胞属不繁殖细胞群,在条件适宜下可生活2-3周,多用做原代培养,难以长期生存。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它和特异性免疫一样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但是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而特异性免疫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比如猪瘟在猪群中传播很快,但和人类无缘。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就不会得这种病;还有炎症反应也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能力。
固有免疫对各种入侵的病原微生物能快速反应,同时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启动和效应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
固有免疫系统包括:组织屏障(皮肤和黏膜系统、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酶类物质等)。
二、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分析
发挥保护功能的几道屏障首先是外围屏障。皮肤粘膜是机体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粘膜的机械阻挡作用和附属物(如纤毛)的清除作用;皮肤粘膜分泌物(如汗腺分泌的乳酸、胃粘膜分泌的胃酸等)的杀菌作用;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的正常微生物丛对入侵微生物的拮抗作用等。其次是内部屏障。抗原物质一旦突破第一道防线进入机体后,即遭到机体内部屏障的清除,包括: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屏障;正常体液中的一些非特异性杀菌物质;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
①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机体的第二道防线。微生物进入机体组织以后,多数沿组织细胞间隙的淋巴液经淋巴管到达淋巴结,但淋巴结内的巨噬细胞会消灭它们,阻止它们在机体内扩散,这就是淋巴屏障作用。如果微生物数量大,毒力强,就有可能冲破淋巴屏障,进入血液循环,扩散到组织器官中去。这时,它们会受到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屏障的阻挡。这是一类大的吞噬细胞。机体内还有一类较小的吞噬细胞,其中主要的是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它们不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但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一样,分布于全身,对入侵的微生物和大分子物质有吞噬、消化和消除的作用。
②在正常体液中的一些非特异性杀菌物质,如补体、调理素、溶菌酶、干扰素、乙型溶素、吞噬细胞杀菌素等,也与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屏障一样,是机体的第二道防线,有助于消灭入侵的微生物。
③血脑屏障主要是由软脑膜、脉络膜和脑毛细管组成,可以阻止微生物等侵入脑脊髓和脑膜内,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不受损害。血脑屏障随个体发育而逐渐成熟,婴幼儿容易发生脑脊髓膜炎和脑炎,就是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的缘故。胎盘屏障是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的。这个屏障既不妨碍母子间的物质交换,又能防止母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入侵胎儿,从而保护胎儿的正常发育。
三、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分析
①作用范围广。机体对入侵抗原物质的清除没有特异的选择性。
②反应快。抗原物质一旦接触机体,立即遭到机体的排斥和清除。
③有相对的稳定性。既不受入侵抗原物质的影响,也不因入侵抗原物质的强弱或次数而有所增减。但是,当机体受到共同抗原或佐剂的作用时,也可增强免疫的能力。
④有遗传性。生物体出生后即具有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并能遗传给后代。因此,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免疫或物种免疫。
⑤是特异性免疫发展的基础。从种系发育来看,无脊椎动物的免疫都是非特异性的,脊椎动物除非特异性免疫外,还发展了特异性免疫,两者紧密结合,不能截然分开。从个体发育来看,当抗原物质入侵机体以后,首先发挥作用的是非特异性免疫,而后产生特异性免疫。因此,非特异性免疫是一切免疫防护能力的基础。
四、巨噬细胞的基础知识
巨噬细胞也建有无限细胞系,大多来自小鼠,如P338D1、S774A.1、RAW309Cr.l等,均获恶性,培养中呈巨噬细胞形态和吞噬功能,易于传代和瓶壁分离,但难以建株。培养巨噬细胞可用各样方法和各种来源来获取细胞,以小鼠腹腔取材法最为实用,其法如下:
1、实验前三天,向每只小鼠腹腔内注入无菌硫羟乙酸肉汤1ml(勿注入肠内)。
2、引颈杀死动物,手提鼠尾将全鼠浸入70%酒精中3~5秒。
3、置动物于解剖台上,用针头固定四肢,双手持镊撕开皮肤拉向两侧,暴露出腹膜,但勿伤及腹膜壁。
4、再用70%酒精擦洗腹膜壁后,用注射器吸10mlEagle液注入腹腔中,同时从两侧用手指揉压腹膜壁,令液体在腹腔内充分流动。
5、用针头轻轻挑起腹壁,使动物体微倾向一侧,使腹腔中液体集于针头下吸取入针管内。
6、小心拔出针头,把液体注入离心管中,250g4℃离心10分钟,去上清,加10mlEagle培养基。
7、计数细胞,每只小鼠可产生20~30×105细胞,其中90%为巨噬细胞。
8、为获取3×105帖附细胞/平方厘米,需接种2.5×106/ml。
9、为纯化培养细胞,去除其它白细胞,接种数小时后,去除培养液,用Eagle液冲洗1~2次后,再加新Eagle培养液置37℃,5%CO2温箱中培养。
巨噬细胞(Macrophages)能够吞没、破坏受损伤组织,有助于启动康复过程。虽然它们在损伤位点发挥关键作用,但一旦任务完成,就需要尽快撤离,结束炎症反应,为再生过程开路。继续存在的巨噬细胞不利于组织恢复。
外周神经损伤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受体家族化学信号
破坏大鼠、小鼠的大腿坐骨神经,观察NgR1在修复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巨噬细胞到达损伤位点后,细胞表面会表达NgR1。进一步研究发现,受损神经合成髓磷脂时,NgR1不仅阻止巨噬细胞与髓磷脂结合,而且直接排斥正在形成过程中的髓磷脂,若抑制髓磷脂再生,巨噬细胞会停留在损伤位点周围。最终,研究人员在髓磷脂上鉴别出特异激发排斥反应的分子。可应用于外周神经以外的神经(中枢神经),他们发现中风、多发性硬化和脊髓损伤过程中激活的巨噬细胞,表面都会表达Ng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