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关于育儿教育的学校扬州这所学校和家庭
孩子上学,见到的是老师
孩子放学,见到的是家长
时间是割裂的
但成长是连续的
如何拆除家校之间的“栅栏”呢?
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敞开大门
让家长走进学校
让老师走进家庭
层层推进家校共育工作
实现“浸泡式”全面融合
话不多说,一起来看吧!
家庭走访 掌握一手教育信息
每年九月,一年级所有老师和二至六年级的新接班老师都利用放学后或双休日时间,有目的、有计划地实地登门家访,学生的受访率达100%。非新接班老师则有重点地个性化家访,教师参访率达100%。
学校把“走访家庭,了解儿童个性差异”作为家校共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百分百受访,老师百分百参访
老师们通过家访,切身感受到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的差异,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了解到不少家长更多的看重成绩,却对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没有清晰的目标。
通过家访了解到的这些问题,要怎么进一步与家长一同解决呢?
家长学校 传播素质教育理念
学校每学年举行三次“家长学校”活动。家长学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其基本职能在于向家长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通过家长课堂的形式按序列、有计划地指导家长不唯成绩,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和良好习惯。
学校在中央教科所华国栋研究员指导下,坚持素质教育,十多年进行差异教学研究,创建了差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养成科学的学习方式和习惯。
大多数学生感受到差异教学模式让学习变得更轻松了,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受到来自自身及家庭所施予的升学压力,他们并不感觉轻松。
因此,学校需要通过“家长学校”活动,来帮助这些家庭的家长和学生,释放压力,一起健康成长。
通过“家长学校”接触到的理念,就像一粒种子,要如何浇灌这粒种子,让它长成“参天大树”呢?
家长志工 助推理念落地生根
学校成立了家长志工队伍,目前已形成138人,6个志工小组的规模,分为驻校办公组、爱心护犊组、网站建设组、课堂观学组、膳食管理组、图书管理组。他们走进课堂,参与活动,提供服务。
家长志工黄晨
最近有幸聆听了孩子班上的一节语文课——《钱学森》。这堂课上,我发现老师关注到了每一个孩子,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发言,气氛很是活跃。课后与老师的交流得知,原来老师在备课时就根据孩子的差异,设计了不同难度的学习目标,让孩子各选所需,各尽所能,不同层次孩子的学习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有效提升。原来这才是素质教育!
家长志工文跃妈妈
今天我见证了学校第七届大队委候选人与少先队员面对面竞选宣传的活动。孩子们自信大方地向同学们介绍自己,那种积极的精神、自信的谈吐、灿烂的笑容,让我们家长感到深深地折服!由衷地感谢学校,为孩子们的成长搭建多样化的活动平台,让孩子们得以全面发展,我们家长也要与学校一同培养祖国的下一代。
家长参与进来了, 如何进一步引导家长去更全面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品行、兴趣、情感、能力等方面呢?
家长委员 探索家校共同评价
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和家长委员们多次探讨,研发了《“七彩儿童梦”争章晋级评价方案》,让家长参与对学生素养的评价,引领每一位家长在评价中反思育儿初心,在评价中明确育人目标与方向。
评价方案设置了七类奖章——
美德章、学习章、规则章、活动章、进步章、警醒章、特殊荣誉章,分别从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多元智能以及个性化发展等方面实施教育引导与评价反馈。
每个月初,老师和家长共同引导学生学习评价项目与标准,月末,通过自己评、同学评、老师评、家长评四方面综合评价,家校共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家长学校对孩子的共同培养,自然少不了孩子从学校回到家里,和家长在一起的这个部分,在这段时间里,家长又该和学校保持怎样的联系呢?
家校互动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针对教学班级中一些体质发展有待提升的孩子,除了在学校的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指导,还给他们的家长发放“体质健康发展性建议反馈表”,指出孩子体质薄弱环节,提出发展性目标,并指导在家中的训练方法,请家长监督和记录,每周反馈训练情况。
学生不仅每周在学校里参加动手活动,每天在家里,也要完成自己的床铺、书桌,乃至房间的整理和打扫。学生每周把自己最满意的家务劳动拍照传到班级群中晒一晒,班级评选家务劳动之星。
通过这样的家校互动,引起家长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引起家长对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重视,也改变了家长只要成绩,不关注孩子其他方面成长的心理。
扬州育才实验学校敞开大门,把家长引进学校,参与教育、参与管理、参与服务,让家长接受学校文化的熏陶,让学校教育接受家长视角的扫描,实现“浸泡式”全方位融合,开启家校共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