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式育儿设计木匠式育儿按照标准图打造的
小区里有两个孩子最被人们津津乐道,一个是被誉为“钢琴天才”的欢欢,另一个就是在奥数比赛中屡屡获得优异成绩的童童,这两个孩子可以说的上是小区里的明星人物,一提到他们,连小区里的大爷大妈都忍不住称赞两句,于是就有好多宝爸宝妈向这两家家长咨询孩子的教育问题,想要让自己的孩子也能变得这么优秀。
欢欢爸爸则表示自己从小就有一个钢琴家的梦,于是从小就给孩子报钢琴的培训班,孩子的一切标准都是以钢琴家的标准来定,可以说欢欢爸爸是以钢琴家的模板去培养孩子。
而身为数学老师的童童爸爸,则想让孩子走自己的路,成为一个优秀的数学研究员或者老师。因此从小就开始辅导孩子学习数学,怕自己的辅导不好,还给童童报了奥数班,可以说数学从小就占据了童童生活很大一部分。
优秀的欢欢和童童都成为父母希望的莫样,但被父母“定制”出来的孩子就真的完美吗?
“木匠式育儿”:把孩子当成“艺术品”来培养专注于研究儿童学习的专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其著作《园丁与木匠》这本书中,将那些想要打造出完美儿童的父母的教育方法称之为“木匠式育儿。”
木匠在制作一件产品的时候,会按照图纸规定的参数来对材料进行处理加工,最后通过既定的工艺来将材料打造成成品。
所谓的“木匠人育儿”放在很多父母身上恰恰刚好。很多父母对孩子的一生早有安排,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他们都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大部分都能贯彻到底。父母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对白纸一般的孩子进行人生规划,让孩子在父母的安排下成长为一件令人交口称赞的“艺术品。”同时现在的很多补习班,也为家长计划的实现增添了一份助力。
想要让孩子先人一步,那就可以去上早教班;想要让孩子拥有语言天赋,幼儿语言辅导已经准备在线;想让要让孩子成为艺术家,各类艺术辅导机构数不胜数,不怕家长有想法,市面上琳琅满目的辅导机构已经准备好帮助家长实现想法,也难怪很多家长能够做到“木匠式育儿。”
“木匠式育儿:没办法打造出完美的孩子“木匠式育儿”本质上就是父母按照自己规划好的图纸来安排孩子的学习成长,但是这样真的是为孩子好吗?这种不顾及孩子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的行为真的可以得到完美的孩子吗?
几年前发生的北大弑母案震惊了全国各地,随着嫌犯吴谢宇的落网,事件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但是留给人们的启示,却从未被忽视。从很大意义上来看,吴谢宇就是被母亲“木匠式育儿”养大的,母亲要他争气,他就争气;母亲要他好好学习,他就好好学习;母亲要他不要跟别人交往,他就顺从,直到最后发生惨案,我们才知道这种教育方法给吴谢宇带来了怎样的伤害。
即使是在现在,提起案发前的吴谢宇,人们还认可他的人设完美,看起来这么完美的一个人,实际上从来就不完美。吴谢宇是个案,但是他的事例能够充分说明,“木匠式育儿:没有办法打造出完美的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是想要操控孩子,通过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让孩子最后变成自己计划中的样子,而在这一过程中,很少会顾及到孩子的想法,也极少体谅到孩子的心情。
在“木匠式育儿”中,父母是造成孩子阴影的罪魁祸首。没有人喜欢生活被安排,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对于父母的安排,孩子的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就像是被人推着往前走,孩子也没有选择的权力。
父母让孩子学音乐,即使是不喜欢,孩子也只能硬着头皮学;父母想要孩子上这个学校,孩子也只能听从安排;父母让孩子选择这个专业,孩子也只能顺从,父母孩子的安排,处处都显示着良苦用心,也在不知不觉中为孩子带来了阴影。
孩子从小缺乏尝试的机会,长大后也只会听从安排,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独立,更严重的 ,一直压抑的情绪可能会造成心理问题,影响一生。
定制完美孩子,不如用心教育孩子定制的孩子可能看起来完美,实际上却内藏隐患,不如用心教育孩子,发掘孩子的潜能,让孩子的未来充满无限的可能性。
1、用行动代替说教
教育孩子,很多父母喜欢跟在孩子后面耳提面命,喋喋不休,做一个高高在上的指挥官,实际上收效甚微。例如很多孩子一遇到困难就想要放弃,很多父母要么是嫌弃孩子,要么是训斥孩子要勇敢,要勇往直前,却不考虑孩子的心理压力与个人意愿,而聪明的父母,懂得让孩子看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类似的情况,通过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解决办法,让孩子学会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教育效果非常明显。
2、尊重孩子成长规律,接纳真实的孩子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同的,他们的天赋也有差别。有些孩子在学习上面有天赋,父母却想要他成为音乐家;有些孩子在艺术方面有天赋,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父母却还是紧抓不放,认为孩子还能有所建树,在父母安排下生活的孩子,很多时候都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对未来的渴望和热情。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孩子的不喜欢的,父母不要逼迫孩子;天赋失去了,不代表在其他方面没有可能,父母要学会接纳真实的孩子,这样才能正视孩子,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孩子不是物件,没有办法按照标准图来打造,即使是父母如愿了,也不会是完美的孩子,只有父母全身心的为孩子着想,尊重孩子的意愿,才能帮助孩子做到自己的最好,与其费尽心思让孩子不快乐,不如轻松一点让孩子成为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