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体育育儿知识小班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规则
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的各种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就必定会有一些活动的流程和规则,需要幼儿在活动中去遵守。小班幼儿刚刚入园不久,正处于一种由无组织无纪律的散漫状态向遵守班级常规进行过渡的阶段,遵守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规则是保障幼儿体育活动安全的必要保障,同时也是小班幼儿社会性培养的良好契机,所以在小班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重视活动规则,在规则范围内保障幼儿更安全更快乐的进行游戏。
一、体育教学活动中规则制定的必要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内容没有对规则做具体要求,只提出在体育活动中要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在社会领域中多次提出了对规则的要求。“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认同感和归属感。”“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他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那作为健康领域内的体育教学活动,是否需要强调规则的重要性,是否需要从小班开始就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其实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说明部分早就给出了答案,《指南》中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体育活动作为幼儿园重要的游戏内容,是培养幼儿自觉遵守规则社会性品质的重要媒介,同时体育活动中幼儿各动作技能的练习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要求和规则。由此看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二、体育教学活动中规则的设定方式
1、日常规则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设置一些日常的规则,例如基本口令、哨音、集合口令等。当教师喊出“一二”口令,幼儿自然回应口令“立正”;当教师吹响口哨,幼儿能够保持安静,听老师来讲;当教师要求集合时,幼儿能较快找到自己的集合位置。这样的常规口令和动作练习,会减少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纪律管理的时间,能更好的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大限度的保证幼儿运动的时间。
2、情景规则
小班体育教学活动利用情景创设的方式开展,小班幼儿能够特别容易和投入的进入情景中,利用情景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一些活动规则,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小乌龟练习手膝着地爬行时,总是有幼儿会有其他不同的爬行方式,导致活动目标无法达成,当教师一遍遍强调时,有些幼儿不知所云,有些幼儿则充耳不闻。当教师扮演乌龟妈妈,利用情景来看一看,爬行的是不是乌龟妈妈的孩子时,幼儿都能够手膝着地爬,争当乌龟妈妈的孩子,很好的完成了手膝着地爬的目标。例如在练习正面钻的活动中,教师设置目标幼儿要能够低头屈膝弯腰通过一定高度的障碍物。但在活动中教师发现有些幼儿会钻过障碍物,但头或身体会碰到障碍物;还有一些幼儿为防止碰到障碍物,会爬过去或小手着地蹲着慢慢走过去。为避免这两种情况,教师设置了穿越封锁线的情景,头上封锁线有炸药,不可以碰到;地上有玻璃等危险品,小手不能碰地;身后有敌人在追,不能慢慢通过。满足这三个情景要求,幼儿通过障碍物时自然会低头弯腰屈膝,不必教师一遍遍再去强调,而且幼儿会为了胜利自愿去遵守规则要求。
3、场景设置规则
除了常规口令和情景的限定,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设置的户外场景和选择的活动材料也能很好的起到帮助幼儿快速理解和遵守规则的作用。例如地面标线的使用。在《撕名牌》的体育活动中,幼儿有许多追逐跑的动作,不容易控制。所以教师设置了障碍物和地上红色标线,规定在障碍物圈定范围内活动,越过地面红线则为活动停止区,被追逐者安全,不必再跑。在《好玩的报纸》活动中,教师也设置了两条地面线,当教师发出请站到金色的线上时,幼儿能够迅速找到位置听教师的下一步要求。除了地面标线还可以使用一些简单材料作为标志。在《小青蛙历险记》活动中教师将幼儿分成四队,每队前摆放一张小矮凳作为标志,当教师发出找到位置拍好队的口令时,幼儿能够迅速站好队。在《小兔子采蘑菇》的体育活动中,有一个环节是跳过熟睡的小蛇,教师请小朋友躺在地上扮演小蛇,那其他扮演小白兔的幼儿在双脚跳跃时会自然的轻轻落地,以免踩到或吵醒小蛇,如果利用其他的障碍材料,幼儿就不会有这样的自觉意识。
三、体育教学活动中规则的公布时间
1、活动前提出规则
我们一般会在体育活动开始前提出活动规则,例如在练习并腿跳跃时,教师利用情景提出魔法口令,“两只小脚先并拢,膝盖弯弯准备好,两脚一起向前跳,轻轻落地真叫好。”在之后的跳跃练习中,幼儿只需用这条口令要求就可以自觉规范自己的动作。也有些教师会在活动开始时,采用大家讨论的方式来强调规则,例如请小朋友说一说怎样才能在活动中不摔跤等,幼儿通过讨论和说一说,知道了怎样在活动中遵守规则。
2、活动中衍生规则
除了体育教学活动前提出活动规则外,有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幼儿的表现衍生出一些新的规则。例如在正面钻的活动中,当教师发现有幼儿用手撑地蹲下慢慢通过时,提出了地上有玻璃,身后有敌人的情景,让幼儿自然放弃用手和慢慢通过障碍物的方法。在《疯狂的小椅子》活动中,教师提出小桥上只能有一个人,不能同时有两个人的要求后,还是有幼儿间隔太近跟着前一个小朋友,教师又提出当前一个小朋友离开跑道,下一个小朋友才能出发的要求,让幼儿能够更好的按照规则进行活动。针对小班的幼儿,也可以设置一个标志物,当前一个小朋友到达标志物位置,下一个小朋友才可以出发。
3、活动后总结规则
比较少的情况是教师在活动结束后进行规则总结,规则总结也可以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放松环节,例如本次活动玩的很开心,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能做到听口令,会排队,不推不挤一个一个来。通过活动后的总结,进一步加深幼儿对体育活动规则的重视。
四、体育教学活动中规则的执行
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是为了保障幼儿更顺畅更有序更安全的参与体育活动中。教师在活动初制定了必要的规则,那幼儿如果违反规则,教师应进行怎样的应对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教育建议中提出“对幼儿表现出的遵守行为的规则要及时肯定,对违规行为给予纠正。”只有重视规则的执行,体会到遵守规则的方便,幼儿才能更好的去自觉遵守规则。例如在《疯狂的椅子》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跑道上只能同时有一名小朋友的规则,但还是有小朋友在跑道上间隔距离太短。当时教师先问跑道上可以有几个小朋友,确定规则,幼儿很容易意识到自己违反规则了,老师请他回到起点再次开始游戏,并没有让他直接通过,这就体现了对规则的执行力。在体育活动中还经常存在幼儿插队的情况,教师口头提醒不要插队,但并没有对插队行为的针对性制止,还是会有幼儿不断去插队,如果教师能够请插队的幼儿回到队尾等待游戏,他会更明白插队带来的游戏延迟感受。在《小乌龟找妈妈》的教学活动中,当幼儿不能按照规则手膝着地爬行时,教师提出“这只不是乌龟妈妈的孩子,他不能跟着我们去找妈妈。”幼儿就有可能被停止游戏,他会主动调整按照规则进行手膝着地爬行。还有些教师会在幼儿不能遵守规则时提出“让老师来帮助你一下”,帮助幼儿找到游戏中正确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规则执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