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国学情感育儿教师手记运用智慧协调好俩
[畅所欲言]
随着国家放开“二胎”“三胎”政策,班上学生中的俩宝家庭越来越多,这类家庭里滋生的新问题,成为了我的关注点。我任教的俩宝家庭的学生,都是家中的老大,在平时与他们的交流中发现,这些孩子对爸爸妈妈的“偏心”,以及弟弟妹妹的“淘气捣蛋”,多多少少会有些“怨言”;而且,我隐约有点儿担忧,这种不和谐的音符,会给他们的学业发展造成某些障碍,作为他们的老师,我特别不想看到。据此,我做了一份问卷调查。问卷中,同学们反响热烈。列举其中的两个题目:
图片来源:网络
1.弟弟妹妹出生前,爸爸妈妈向你征求过他们想要二胎的意见吗?如果征求过,你的意见是什么?
最终统计,91.86%的同学反映,父母没有征求过自己的意见;被爸妈征求过意见的同学中,有89.65%的意见是“不要”,有的同学竟然还在问卷上,写起了小作文。摘录其中三个同学的意见,整理如下:(1)小时候爸妈问我要不要弟弟妹妹,我说不要,独生子女多好,可以独享爸爸妈妈完整的爱。我经常和邻居家小孩玩,扎进同学堆里玩,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不会觉得孤独。(2)我坚决不同意爸妈要二胎,毕竟人还是比较自私的,也不想让另一个人和我一起分享爸爸妈妈的爱,所以现在只要看到我弟弟,就很厌烦他。(3)不是爸妈劝两句就能开心接受他们要二胎的。我和表哥表姐关系很好,上学以后也有几个知心朋友;我从不羡慕有兄弟姐妹的家庭,也并不觉得寂寞。有了妹妹以后,我开始怀疑自己会被遗忘、被抛弃,这种感觉才是真正的孤独!
2.爸爸妈妈在协调你和弟弟妹妹的关系上,有过“偏心”的现象吗?关于爸爸妈妈的“偏心”,你的看法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
不出所料,近乎100%的同学反映父母偏爱弟弟妹妹;关于对父母“偏心”的看法,有的同学更是长篇大论式地倾诉着心中的委屈。把其中三位同学的看法,总结如下:(1)印象里,爸爸妈妈从来没有抱过我,有了弟弟以后,他们一有空就抱着弟弟陪他玩耍;学校放假了,妈妈带弟弟去上班,把我一个人锁在家里写作业,不带我也不允许我出去玩;有好吃的东西,全给弟弟一个人吃个够;我和弟弟吵架了,从来都打我不打弟弟,弟弟惹祸了,也责怪我没有看好他。我现在不仅讨厌弟弟,爸爸妈妈跟我说话,我也不愿意搭理他们了。(2)特别不喜欢妈妈经常在我面前絮絮叨叨的,说什么“女孩子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长大后成为爸爸妈妈的‘贴心小棉袄’!”“需要半辈子省吃俭用,为你这个儿子存钱娶媳妇!”“女孩子就是亲,幸亏给你生了个宝贝妹妹!”(3)我和妹妹相差七岁,我写作业的时候,她总是过来捣乱,我们两个天天争吵。因为妹妹的出现,我感觉自己原本完整的爱被她抢去了一大半,她真是一个让人讨厌的侵略者。爸爸妈妈还经常跟我说“你是姐姐,要让着妹妹”,他们越是这么说,我就越生气,凭什么姐姐就该一直让着妹妹?……是啊,凭什么要大宝一直让着二宝呢?爸爸妈妈们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吗?借着一次线上家长会的契机,我结合“大宝们”的反响,在群里和家长们展开了讨论。
[探因寻策]
一、帮助大宝平复“二胎焦虑”情绪,接纳二宝
图片来源:网络
父母向大宝征求意见,可以让大宝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也可以培养大宝的家庭责任感和参与感。同时父母要向大宝灌输一个概念:要弟弟妹妹,并不是爸妈不爱你了,更不是讨厌你,嫌弃你,而是我们觉得你有能力当哥哥姐姐了。这会让大宝相信爸爸妈妈会继续爱自己,逐渐缓解“二胎焦虑”情绪。
怀二宝前,宝爸宝妈要给到大宝足够的情感铺垫。一是父母多和大宝描述一些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手足情深的美好场景。比如跟大宝说,家里多一个宝宝,就多一个人爱你,是很幸福的事情;你可以和弟弟妹妹一起玩游戏,搭积木、放风筝、捉迷藏、学骑自行车;有弟弟妹妹陪伴一起出去旅游……二是父母还可以给大宝讲一些手足之情的故事。怀孕期间,让大宝俯在妈妈的肚子上,聆听胎动,感受一下小生命;给二宝取名字、准备物品时,可以邀请大宝一起加入。二宝出生后,引领大宝参与到照顾二宝的生活中去,比如让大宝开礼物包装盒,给二宝拍照,学着给二宝穿鞋袜,擦拭爽身粉,喂奶粉。记得给大宝赞美鼓励哦。
总之,要让大宝认识到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和欢乐,对二宝的出现抱有期待,潜意识里尽快把二宝当成家里的一份子。
二、合理解决“二宝影响大宝学习”的问题
在很多俩宝家庭中,经常会出现这些场景:大宝正在做作业,二宝在玩,嘴里时不时发出小火车“呜呜呜”或是机关枪“哒哒哒”的声音,大宝没办法集中精神写作业;大宝在看书,二宝一趟趟过来,要求哥哥姐姐陪他玩,半天过去了,大宝手里的书没翻动一页。
父母要给俩宝合理安排学习方式。如果二宝没上学,给他立规矩:哥哥姐姐学习时,需要安静,不允许打扰哦。二宝可能还不明白,学习时为什么需要安静,但规矩已立出,他会照着去做。如果俩宝都上学了,由于大宝有一定的自我管理水平,父母要培养他独立学习和做家务的习惯。二宝刚幼升小,他的学习习惯也要格外关注。兼顾两个孩子的学习,父母的精力有限,得力助手就是大宝,让大宝检查二宝的作业。大宝当二宝的小老师,对两个孩子都有好处:大宝用孩子理解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讲解,效果有时比我们大人教得好。大宝也想当好“小老师”,对自已的学习开始有要求,学习态度会比以前认真许多。对二宝的好处是,他有了一个榜样,会下意识地给自己打气,我也要像哥哥姐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也是促进俩宝情感的特好办法。不过要以大宝喜欢为前提,不能硬拉孩子去做。
三、纠正错误观点“大的必须让着小的”
在许多俩宝家庭里,父母的观念是“大宝就应该让着二宝”。比如你大,玩具先让弟弟妹妹玩;你大,零食先让弟弟妹妹吃;你大,弟弟妹妹打你不可以还手。时间一长,大宝的安全感越来越低,尤其和二宝年龄差距小于两岁的大宝,心理落差更明显。
中国传统观念中并没有“大必须让小”的说法。《论语》学而篇的第2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意思是有子说:“如果说他的为人,能够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却喜欢犯上,这种人是很少的。”古人非常提倡要孝顺父母,恭敬兄长,把相违背的叫做“犯上”。恭敬兄长,恰恰要求“小的听从大的”。
“大必须让小”的观念有两个危害:
一是会让大宝感觉父母偏心,对自己不公平,觉得父母爱二宝不爱自己,甚至因此恨上弟弟妹妹,怨恨二宝跟他争抢原本只属于自己的爱。有时候迫于父母的压力,表面上会“谦让”二宝,内心却藏着一团随时引燃的“情绪小火苗”。著名育儿专家本杰明•斯波克曾提到:大孩子之所以会嫉妒小孩子,根源在于大孩子担心小孩子分走了父母对于自己的爱。
二是会助长二宝的刁蛮、任性。一味要求大宝让着二宝,久而久之,二宝觉得哥哥姐姐让着自己理所当然,他在家中可以“呼风唤雨”,从而越发自私、霸道。
四、大宝“争宠”,沟通方式很重要
父母在照顾二宝,大宝一次次过来“打搅”:“妈妈,你快来一下!”“妈妈,你来看看我搭的‘城堡’!”“爸爸,快来看我画的熊猫盼盼!”咦,大宝的举动怎么有些“反常”?他在宣告“我现在很不开心”“为什么爸爸妈妈陪弟弟妹妹不陪我?”,他是在“争宠”啊。
年幼孩子的思维方式是单行线,这时就需要父母想办法沟通了。比如跟大宝说,爸爸妈妈花那么多时间陪伴弟弟妹妹,你一定很难受,爸爸妈妈理解你,也想多陪陪你,只是我们需要一些时间等弟弟妹妹长大一点;你和弟弟妹妹生病了爸爸妈妈都会心疼,爸爸妈妈爱你和爱弟弟妹妹的心意是一样的;虽然爸爸妈妈有时候照顾弟弟妹妹,来不及照顾你,但我们的心里永远想着你,关爱着你。
再如跟大宝”说,爸爸妈妈有事忙的时候,你照顾弟弟妹妹,爸爸妈妈内心很感激你,爸爸妈妈爱你;等弟弟妹妹长大一些懂事了,会知道哥哥姐姐对他的好,他也会爱你的。还要时常跟二宝说,哥哥姐姐很爱你,经常帮爸爸妈妈照顾你,哥哥姐姐真棒!你也要爱哥哥姐姐哦!当然,二宝对大宝的好,也要讲给大宝听,比如有好吃的弟弟妹妹自己舍不得吃,留着给哥哥姐姐。时间久了,两个宝宝都能看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也能感受到彼此的爱。
五、俩宝发生争执时,父母不要拿年龄做标尺
图片来源:网络
俩宝发生争执时,父母要一视同仁,抚慰受委屈的一方,要求另一方道歉。
俩宝之间斗嘴、吵架,都是无关痛痒的事,父母最好“置身事外”,不插手,让孩子自已解决,要相信他们具备解决争端的能力。父母参与过多的话,俩宝一起争执就找爸爸妈妈调解,最后演变成所有问题都是父母处理的。儿童之间相处是有“道”的,大人介入往往就把这个“道”给破坏了。不过,如果争执升级,父母需要适当介入。比如二宝一定要玩某样玩具,而大宝正玩得起劲,给二宝玩就会很为难自己。父母可以给大宝提提建议,让他跟二宝商量:给你换一样东西好不好?你可不可以等一会儿再玩?或者让大宝邀请二宝一起玩。
图片来源:网络
俩宝家庭还有相互比较的问题。比如老大没老二聪明;老二比老大懂事;老大比老二漂亮……抬高一个,贬低另一个,原本亲密的俩宝开始互相仇视。简·尼尔森说:不要将一个孩子与其兄弟姐妹进行比较,或者与其他任何人比较。这对孩子是不尊重的,并且是令人沮丧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的正确做法是,绝不比较,让俩宝互帮互助,取长补短。
图片来源:网络
诵读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国学智慧之教子有方》如约与您见面了,如果喜欢,麻烦您点赞转发,关注“知秋国学育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