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学电器还是维修八十年代考中专是平民初
人工派送录取通知记得是1982年,学校认为我是新教师,应该以先熟悉教学为主,就没有安排做班主任,真好。
只安排我教一个班,每周6节语文课,工作量没达标呀,所以就让我上课之余在教务处坐班、打杂。
我们这所普通中学,课室有三层小楼房的,还有平房盖瓦的。教务处办公室就是瓦顶房,下雨漏过水。
八十年代中学课堂
教务处除了主任副主任,还有两三职员。因为要干的活不少:手摇油印机、敲钟(后来才有电铃)……
一天,教务主任把几张中专录取通知书交我手上,说是学生没来领取,让我按住址送到学生家里。
我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按学生自己填档案时提供的地址,依次派送。遇上贫民窟,大喊名字,就有人出来了。
上面这张照片,是我记忆中40年前送某张录取通知书的方位,最近经过时补拍的。环境变化居然不大。
一技之长永远吃香我想,当年考上中专的这位同学,现在也该五十来岁了,有没有在自己投身的领域,出类拔萃?
八十年代考中专,可是众多平民学子的热门选择啊!因为国家包分配,比读大学早几年出来工作。
在那普遍只求温饱的年代,的确是明智的选择。那时中专的录取分数线,比重点高中还高几分哩!
记得像机电、金融、外贸、海关、税务、铁路、汽车、印刷、农技等有关中专学校,尤其多人报考。
我当知青的那农场,研究果树、茶叶的技术员,就有大学毕业和中专毕业的。那月薪当然有差别啦,前者40多,后者30多,我才20多。
七十年代果树技术员(左一)
给你看一组数据:全国上大学的比例,1980年是8.41%,2022年是85.01%。
八十年代的中专录取率极低,好像3—5%。那个时候能考上中专的都是学霸,放到现在都是上一本的料。
我朋友的儿子,电子职中毕业后,在深圳某家电小维修店当伙计。他勤于学习钻研,深得老板赏识。
后来老板迁居国外,把店铺打折转让给他。他干得风生水起,维修技术日臻成熟。终被某家电大厂发现,把他招进厂里当中层了。
像这样,凭一技之长而崛起的人才不少。读高职不比本科差的,我认为高级工匠人才,未来更加吃香!
友友,几十年前的中专和现今的高职,都是一技傍身很吃香,你同意吗?
#头条文章发文任务#
#记录我的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