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工程钻机

roger育儿一个港女的育儿经孩子不是用

发表于:2024-06-19 15:08:52 来源:蜜蜂资讯

作者/林夏萨摩,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1每个女人都是一本书,如果用一本书的名字概括Sandy的人生,那狄更斯的《双城记》再适合不过了。在她的前半生里,一半的故事在香港,一半的故事在上海。

从香港奢侈品店sales做起的Sandy,如今是上海一家新零售品牌连锁店的老板娘,早已实现“经济自由”,却仍在探索商业与人生的更多可能。

但今天这篇文章,分享的却不是Sandy的个人奋斗史,而是她独特的育儿观念。

她有2个儿子,大儿子叫Roger,今年27岁,小儿子叫Faith, 今年24岁。她从来不会用家长的身份来压制孩子,相反,在儿子眼中,她一直都是个年龄稍大和阅历丰富的大朋友。

2 “给你打电话也没用啊,你也不会给我们打钱的。”

2014年,Roger从美国华盛顿大学毕业了。

迎着徐徐吹来的海风,Roger跟Sandy坐在西塔图海边的一家露天餐厅里,一边吃饭,一边聊着在美国读书这几年发生的趣事。

Sandy给两兄弟定下的规矩是,每个月1号给他们打生活费,每次打8k-10k,包含租金和生活费。

那一年,他大一,弟弟Faith还在读高中,两个人都在华盛顿。

有一个月月底最后一天,他和Faith花光了各自身上所有的钱,连学校也回不去。那个晚上,他们两兄弟在西雅图的海边露天睡了一夜。

Sandy:“那你们怎么不给我打电话?”

Roger: “给你打打电话也没用啊,你又不会给我们打钱,你不会破了规矩的。不过,你从来没有食言过,我们相信,你第二天一定会给我们打钱的。不过,也是因为那一次,我跟Faith知道了,要合理规划支出,不能花到最后一天一分钱没有。”

Sandy先后把两个儿子送出国读书,除了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更多是基于前途的考量。而这跟香港教育制度的变革有着极大的关系。

早前,香港实行小学六年、中学五年、预科一或两年、大学三年的英式教育制度。中学五年参加毕业考试,称为中学普通会考,预科毕业参加高级程度会考。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英文全称为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简称DSE。2009年9月,香港正式推行DSE,也就是334新学制(3+3+4新高中学制),学生在完成三年初中及三年高中课程后,须参加中学文凭考试,达到一定水平后,便可入读四年制的大学学士学位课程或其它专上课程。实行新学制后,香港高校将和内地高校一样实行本科四年制。

Roger和Faith从一开始接受都是英文教育,引入DSE制度后,中学开始实行母语教育,母语(广东话)水平也成了重要的考核标准,Sandy担心在新的DSE体系下,两个儿子考不上好的大学,或者毕业后没有很强的竞争力,毅然决然,在他们各自读中学的最后一年,把他们送去了美国读书。

在香港,有着跟Sandy想法类似的家长,多如牛毛。

3“要体谅孩子的不容易,教育他们独立,帮他们立规矩,树立健全的人生观。同时,照顾好自己,就算将来没有成为什么大人物,至少不会破坏这个社会。”

从某种意义上说,Sandy对两个儿子的教育更像是“有节制的无为而治。”

她不会逼迫孩子学业一定要学到顶尖,也不会勉强他们学不喜欢的才艺,她更重视的是孩子知识体系的构建、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对自我的管理能力。

当然,Roger和Faith小时候都读过英语和数学的补习班,那是学校有所要求,而像网球和壁球等兴趣班,他们读完一年后,不喜欢了,就不会勉强他们。

Sandy说,养孩子就像种树一样,孩子跟父母出现矛盾、冲突甚至激烈的争吵,往往是因为一开始就种歪了,尤其是在青春期这样人生的重大改变事情。6岁以前,是孩子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要自己带,不能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老人家很容易溺爱小孩。当你帮孩子制定好合理的基础规则,以后就会好带很多。

“读书是你们的任务,工作是我的任务,我们都一样,要做好各自的工作。”

投身奢侈品销售领域的Sandy,每天工作都很忙,她经常会把工作带回家做。家里的画面经常是:两个孩子坐在写字台边温书,而她,坐在电脑面前处理未完成的工作。

但学习却不是两兄弟的全部任务。Sandy一向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生存能力很重要。

从Roeger和Faith八九岁开始,Sandy就有意识的培养两兄弟做家务。

Roger大一点,负责洗衣服和做饭,小儿子负责擦地板。到了中学,他们已经能一个人照顾好自己的生活了。每个人都一样,刚开始做事情都是不愿意,但当一个人知道他必须做,做得多了觉得这个工作也没那么难后,他就能很轻松地处理好一切。

“其实,当一个小孩,只有读书一个任务?这对他们是不是真的好呢?”

这个问题,是Sandy抛出来,希望每个家长能有所思考的。如果孩子的生活就只有学习,学完了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学兴趣班,像车间里昼夜不停的机器,他们是很辛苦的。

4“在香港有很多’怪兽家长’,怪兽家长跟西方社会的「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一样,习惯从高空掌控一切,驾驭孩子的情绪,凡事过度服务周到。”

“怪兽家长”不是妈妈的专利,但香港的“怪兽家长”确实以怪兽妈妈居多。

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八个岛屿之一,社会竞争激烈,孩子读书要应付TSA、DSE和IELTS等诸多公开考试。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走向社会后,拥有更强的竞争力,香港的众多妈妈们一改以往温声细语的慈爱形象,化身张牙舞爪的怪兽,用家长的权威逼迫孩子读书,他们每天像高速运转的陀螺,带着孩子在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之间穿梭。

为此,有很多妈妈都放弃了工作,在家当了全职太太,只为了全方位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和学习。对这些不工作的“怪兽妈妈”来说,养孩子就是她们的工作,孩子的个人成长和成绩就是她们的业绩,她们把全部的身心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他们辞职后开辟的“新战场”。

当一个职场妈妈遇到一个全职在家的怪兽妈妈,职场妈妈会以聊工作为主,偶尔穿插几句关于孩子的事情,而怪兽妈妈会全程围绕孩子的学业和才艺聊天,“我儿子读书很厉害,游泳也特别厉害,上次参与英语演讲比赛,又拿了第一名。”

对怪兽家长而言,孩子更像是一件悉心照料、又时常拿来炫耀的奢侈品。

Sandy认识的家长主要分为三类:

一类是“怪兽家长”,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种;一类是“宠物家长”,把孩子当宠物养,什么都帮孩子决定,帮孩子处理;还有一类,就是像她这样的“朋友家长”,有自己的工作事业,把孩子摆在一个平等的朋友关系,去对待,互相理解和尊重。

她说,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大家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式不太一样。

社会上对“怪兽家长”的评价以负面为主,但他们也很辛苦,付出了很多,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怪兽家长”的这种现象,有在不同地区普及的趋势。事实上,今天的上海特别像过去的香港,也出现了很多“怪兽家长”,也有很多为了照顾孩子,放弃工作、在家当全职太太的妈妈。

在上海,Sandy也认识很多为了孩子放弃事业的职场女性。

她们都曾很成功,都有过事业上的辉煌,也都为了孩子中途放弃了事业。ELaine就是其中的一位,她之前是从事建筑设计的,怀了2个女儿后,就当了全职太太。对她来说,带孩子和料理家务都不难,难的是放下对工作的热爱,放下在职场上展示自我的机会。

对于已经做到了管理层位置的职场人士来说,日常的工作更像是一种表演赛,做项目更像是在收集荣誉勋章,她早已经驾轻就熟了,可为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她放弃了这一切。

5“他们什么时候结婚,关我什么事?”

对于Sandy来说,养儿子、教育儿子以及供两个儿子读完大学是她的任务,但是,当儿子大学毕业后,她的核心KPI就已经完成了,她不再亏欠孩子什么,也不再用对孩子的人生负责。

Roger回国后,在上海做家居设计师,每天脑子里都有用不完的新鲜念头,Faith则回到香港,在这个纸媒落寞的时代,当了一名怀揣理想的记者。

以后,他们两兄弟的人生走成什么样子,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至于他们什么时候结婚,跟谁结婚,跟Sandy没太大的关系。谈恋爱的对象,也不必带给她看,除非是儿子考虑结婚了,她才会见。否则的话,她很忙的,才没那个闲心关注呢!

“儿子,等我老了以后你要给我请帮工,2个人不够就请4个人,4个不够就8个。反正,我不要住养老院,我也不要跟你们一起住。”

叶德娴和刘德华主演的电影《桃姐》让Sandy印象深刻,看完后,她立刻给儿子打电话,说了上面那番话。儿子在电话那头一头雾水,又很理解,这确实像是Sandy的做事风格。

她很不喜欢养老院的环境和氛围,太肃杀了。

接受采访的末尾,Sandy特别爽朗地笑着说:“我是不会去养老院的。我今年快50了,从2016年小儿子大学毕业后,我的人生就又完全地属于自己了,往后的日子里我只为自己打工。趁着还有时间,精力还很充沛,我还有好多目标要实现呢,顺便再多赚钱点钱养老,反正钱又不嫌多咯。”

他的两个儿子,不止一次地跟她说,“妈咪,你真酷。”

其实,Sandy信仰的东西特别简单,你首先得是个有想法、为自己而活的女人,其次才是妻子和妈妈,父母可以为孩子的人生立规矩、立标杆,但始终不能控制孩子的人生。

6今天的上海,很像昨日辉煌的香港。

同样因经济发达而瞩目,金融业尤为突出,同样是文化融合的城市。上海人说“侬好”,香港人说“雷猴”。上海有外滩,香港有维多利亚港,香港的白领下了夜班爱去兰桂坊喝一杯,上海的白领加完班喜欢去新天地、衡山路喝酒闲逛,两座城市的人都爱喝下午茶,在今天的香港电影里,上海也是最常被提到的城市。

今天的上海,也有很多“怪兽家长”,一到周末,马不停蹄地带孩子去各种补习班、才艺班。

有一次在日料店吃饭,听隔壁桌一男一女聊孩子的教育问题,断断续续地听到,他们的孩子才6岁,报了七个班,有英语、数学、法语、画画、钢琴、骑马、击剑,立志把孩子往“贵族王子”的方向培养,决不允许他落后于人一丝一毫。

一方面,你得承认生在上海的小孩很幸福,拥有如此多优越的教育资源,而这些,是二三四五线城市的小孩无法企及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感叹,上海的小孩太辛苦了,周末只有两天的时间竟然要学那么多的东西,准确地说,在香港、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级别的大城市里长大的小孩,都背负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从他们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在争抢资源了。

补习班和才艺班的费用昂贵,经常一门课就要花费几万块,这还导致了上海的部分家长觉得不给孩子报好几个才艺班是自己没本事的体现。

二三四线城市的很多父母,在心态上跟上海的家长也差不多,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教育资源到位,他们多半也会给孩子报N个班。

85后、90后这一代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是否过于焦虑了呢?

他们究竟是狂奔在“育儿成才”的道路上,还是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当作攀比的“奢侈品”,孩子的才艺、头脑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LV、Chanel?

希望Sandy的独家分享,让我们看到故事的另一面。

数字技术与应用期刊

喜剧世界杂志社

科学咨询杂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