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罚抄小窍门我把正面管教看了三遍惩罚是
导语:《正面管教》被称为管教孩子的黄金法则,问世三十年来,它被译成16种语言,在美国畅销400万册,在美国以外的国家畅销超过200万册。
《正面管教》书籍
之前发的一篇“家长当众抽耳光并扒衣”的微头条引起了广泛讨论,许多评论都认为家长太过分了,表示惩罚要掌握分寸。
看得出来,惩罚在大家眼里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只要能掌握好尺度,就能达到管理的目的。但是惩罚真的有效吗?它是否违背了我们管教孩子的初衷呢?如果不用惩罚,还有其他的管教方式吗?小腰今天想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从《正面管教》中学到的和惩罚有关的事。
什么是惩罚呢?
常见的有打耳光、辱骂、打屁股、打手板、罚站、罚跪、罚抄、罚不许吃饭。还有其他会对身体和心灵造成伤害的行为。
一、惩罚的目的是什么?在诸多赞成惩罚的评论中,举出了不少例子,证明孩子小时候被频繁惩罚,长大以后还孝顺能干的例子。
这说明惩罚孩子的父母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吃苦头,他们的初衷是为了养育出一个正直善良有能力的孩子。
惩罚可以快速的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不犯错就离理想的方向更近一点。
但是否不犯错就是好孩子了呢?
《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就是一个普遍意义的好孩子,但因为父亲的忽视和母亲病态的控制,内心早已扭曲。他会为了维护自己表面的良好形象把朋友推向死亡,虽然他没有犯任何罪行,但他就像第二个张东升一样让人害怕。
那么犯错的就一定是坏孩子吗?同一部剧中的严良原本是个不良少年,为了生活下去,偷过东西,也勒索。但是后来他选择用搬水换取礼物,承担勒索的责任,抓捕杀人犯。
《隐秘的角落》的朱朝阳和严良
比不犯错更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我们惩罚孩子是为了教育他们成为更好的人,但更好的人并不意味着更少的犯错误。事实上,人生路长,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与其教育孩子们少犯错,不如教他们从错误中学习。
二、惩罚是有效的管理手段吗?短期来看,是的。但长期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杨永信的戒网中心臭名昭著,凡是在其中治疗的孩子,都会因为细微的行差踏错,遭受他的“电击疗法”。变态的惩罚使孩子们屈服,也让他们对戒网中心充满了恐惧和仇恨。
戒网中心的孩子并没有因为严厉的管制和惩罚变成更好的人,却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医治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创伤。
经历过杨永信电击疗法的孩子自述
惩罚从长期来看,更容易让孩子产生反面情绪,对大人不信任,企图在别的事上报复回来,跟大人顶着来;或者下决心做得更隐蔽,不让大人发现;以及认定自己就是个坏孩子,从此自暴自弃。
这些后果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孩子是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将和我们相处非常长的时间。我们在单位带新同事,大多会选择和善的态度,避免关系太僵,以后共事尴尬。那么对孩子为什么要采用会让未来的你们不好相处的方式呢?
也许有人会说,可是我的亲戚/邻居,小时候被大人绑起来打,长大了还是很孝顺很能干啊。
是的,我们的历史里不乏“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例子,那是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文化里,那时候服从是社会提倡的品德。
古代更强调对君权父权的服从
但是现代社会里已经不再提倡“服从”,而是趋向“合作”。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服从的示范越来越少,使得他们难以培养服从精神。也许还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例子,但这种例子随着时代变迁会越来越少,自然惩罚也越来越无效。
有人会担心,不惩罚会鼓励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我们只是选择了其他的方法代替惩罚,它们依旧可以规范孩子的行为,还不会造成惩罚的恶果。
三、除了惩罚,我们还能做什么?1、避免权力斗争。即使在成年人的世界,勾心斗角也是低效能的,防备或者攻击都会占用大量的精力,使得真正需要专注的事情进展减速。
在培养孩子时,如果陷入了权力斗争——大家都想证明自己说了算,所有的管教方法都会失去它的作用。
举个例子,家里的孩子看动画片看个没完没了,你担心他的眼睛看坏了,于是关掉电视不许他看。孩子愤怒地把遥控器扔进了垃圾桶,你让他捡起来,他抱着胳膊就是不捡。这时候你感到愤怒,孩子的行为就像在挑衅你,如果不好好收拾一顿,他会骑到你头上去。
于是你抓过孩子,来了一顿胖揍。
孩子认错了,不过几天之后,你找不到遥控器了,你怀疑是孩子藏了起来,但是孩子非常无辜地表示他不清楚情况。之后你在沙发垫底下找到了遥控器,但遥控器消失的情况还时有发生。
这就是典型的权力斗争。
当你批评孩子时,他/她是否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指责呢?
如果想让这样的事情停下来,需要大人作表率,主动退出斗争,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真心地理解孩子的想法,最后在大家情绪平静的时候想出好的解决方案。
2、和善而坚定的态度这是难以掌握的尺度。过于和善,会让孩子反复试探你的底线,甚至越线狂欢。过于坚定,不够通情达理,孩子又会与你产生隔阂。许多父母由于掌握不好尺度,即使采用了正面管教的方法,也没有看到效果。
其实和善是尊重孩子,坚定是尊重自己。
举个例子,孩子不爱吃饭,需要大人追着喂饭,想尽办法哄劝、威胁,才能让孩子吃下一点儿。效果不佳,大人自己也十分疲倦。
这时候站在尊重父母又尊重孩子的角度,我们可以先和孩子商量好,吃饭用多长时间,到点儿就收摊,孩子如果不按时好好吃饭,可能会饿肚子。商量时采用和善的态度,而不是嘲讽或者威胁。
告知后,就需要坚定的执行。开始会非常艰难,孩子会用各种方法试探底线,试图从冰箱里找吃的,家长需要守住能获得食物的地方。几次之后,孩子明白了底线,也就学会到点了好好吃饭了。毕竟不吃饭,真的会饿肚子。
对于年纪小,还不懂得商量的孩子,我们可以直接做给他看。
对于年纪大一点的孩子,我们还可以让他们参与到买菜做饭的环节,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愿意吃的食物,有选择比只有要求更容易让人接受。
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是有益的
3、谋求孩子们的合作必须承认,孩子是我们教育大业上的合作伙伴,没有他们的配合,我们就得像“丧偶式育儿”的妈妈一样,需要承担过于艰巨的任务。
而怎样能谋求孩子们的合作呢?
首先,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和与我们预想的不一致的选择。要看自己是否真的尊重孩子,可以想象一下自己是否会对朋友们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如果你不会对朋友这么做,那么你也不应该这么对孩子。
其次,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过多的追究原因,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决问题。追究原因可能会演变成对孩子的追责大会,而专注于解决问题,其实是鼓励孩子承担责任,学习解决自己造成的问题。
最后,将不起作用的解决方案重新放到讨论桌上,商量新的方案并执行。这个过程可能会周而复始的发生,需要足够的耐心和乐观。
有父母会产生疑惑,如果不能解决问题,我们为什么还要寻求孩子的合作。
因为现实中就没有“多快好省”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孩子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也更容易产生“主人翁精神”。
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四、结语管教孩子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父母们总是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学习新的方法,然后面对新的失败,犯下新的错误。如果犯错就要被惩罚,那么有谁能自信地表示:我没犯错?
其实人生就是不断犯错,有不断从错误中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进展得越顺利,成长得就越快。而惩罚,只是犯错——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障碍,只有降低效率的效果。
看到这里的你,欢迎分享你对惩罚的看法,或者教导孩子的小窍门。
#心晴计划#
#头条品书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