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密封设备

伍明镇养花闫振田我生命中的亲人

发表于:2024-08-20 14:54:34 来源:蜜蜂资讯

我与闫振田的关系,如同父子。因多年来他一直关心我,爱护我。

闫振田是阜阳著名的新闻人。他不仅为人忠厚,还特勤奋。

我和闫振田,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相知了。因为我俩的名字常在一张报纸上出现。那时虽未谋面,但却有神交。我知他在阜阳地委宣传部,他可能也知我在利辛县巩店镇通讯组。

1993年秋的一天,我到镇里找一领导为稿件签字,见屋里桌边坐个像干部模样的中年男人,浓眉大眼,穿着朴素,白净,一脸的和善。领导见我来了,忙指着我向此人介绍说:“闫主任,这就是我镇里的笔杆子闫学红。”

还没等镇领导向我介绍他时,他忙站起来说:“我是地委宣传部的闫振田,我早就知你的名字了,我女儿叫闫红,比你少一个字。”

我也忙上前握住他的手说:“我一直很仰慕你,没想到终于见到你了,今后得多向你学习。”

就这样,我和闫振田就聊了起来。因是同姓,又都是写稿之人,所以,彼此聊得很投缘,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从此,我和闫振田就开始正式交往了。

后闫振田主编宣传部主办的《颍州月谈》,我就常去阜阳给他送稿。每次只要我去,他大都让我去他家吃饭,走时还让我带这带那。

有一年春节前,我又去给闫振田送稿,他非让我去他家吃饭,由于那时我很穷,去时仍空着手。我第二天走时,他不仅给我挂历等小东西,还给让带两条大鱼回家过年。

随着和闫振田的关系加深,有一次他对我说,他老家不在颍上,而在阜阳北80里路的闫庄,具体是哪个庄,他不知道,只知他爷爷用挑子挑着他父亲从老家出来讨荒到颍上县南庙台集落户,爷爷死后也埋在了庙台集。

我回村把闫振田家的事和上了岁数的人一说,他们讲闫振田老家就是咱庄。以前有户人家生了五个儿子,因为太穷了,就带着老婆孩子挑着挑子一路向南要饭,听说一个儿子给伍明集一户人家了,有三个儿子给阜阳周围的人家了,最后他带着小儿子到颍上南落户了,到死都没回来过。

要论辈份,闫振田大我一辈。

待我又去阜阳时,我就把打听的事和闫振田一说,他说可能是真的,有机会回闫庄一趟看看。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也到了阜阳,就和闫振田在一个大院前后楼办公。

后来闫振田主编的《颍州月谈》停办后,他就留在《阜阳日报》社工作了。虽然和闫振田在一个单位工作,几乎天天见面,可在一起的交流的时间并不多,因他不仅要编稿写稿,还是报社的领导班子之一。而我还得为生计奔波,每天忙于采访、写稿、拉广告和伺奉奶奶等。

每到逢年过节时,他知我经济困难,从不让我去他家,就连平时想请他吃个饭,他都不同意。他不是不尽人情,而是心疼我,不想让我破费。

好多次我外出采访或办事,有很多人都问我是不是闫振田的儿子?当我说不是时,他们还说我和闫振田长得很象。

或许是同根之故吧,我长得确实象闫振田。

闫振田写稿是在部队学的,转业后先分到阜阳地委对台办,后到统战部,再到宣传部,最后从《阜阳日报》社退休。闫振田无论在哪个单位,都是从事新闻宣传工作。

闫振田写人物通讯,在阜阳就没几个可比的。几十年来,不算新闻稿件,光人物通讯就在媒体上发表3000多篇。他写人物通讯不仅快,质量也高。朴实无华的语言,把一个个人物写得活灵活现。特别是他写反映人物高尚品德的典型事例,不仅详略得当,情节曲折感人,细节也用得恰到好处。

我现在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虽然和闫振田没有直接关系,但有间接关系。

1998年冬的一天,我到闫振田《颍州月谈》编辑部送稿,中午他又让我去他家吃饭。饭后,他对我说:“学红,我不断听人说你十分孝敬奶奶,现在我就采访你一下,你都30多岁了,连个媳妇都没有,说不定你的事迹在报刊上发表后,还能找个媳妇呢。”

我不好意思地说:“叔,我有啥好写的,奶奶养活我小,我养活她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没媳妇可慢慢地找呗。”

旁边的婶子也对我说:“学红,就让你叔给你写写吧。”

很快,闫振田为我写的《孝孙闫学红》的稿件就被《颍州月谈》和《清颍》杂志及《安徽老年报》等报刊刊发。

稿件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安徽日报》社驻阜阳记者站的安耀武在报刊上看到此文后,也想采访我,就通过闫振田的女儿闫红约我去阜阳。

安耀武是年前采访的我,年后我就到《阜阳日报》社工作了。

于是,安耀武又重新采访了我。

不久,安耀武写的题为《闫学红和他的奶奶》一文就在《安徽日报》社会周刊上登出了。

我孝敬奶奶的事迹被《安徽日报》报道后,一下子我就成了新闻人物。一时间,不仅多家媒体来采访我,我还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很多的信件。

我现在的妻子就是看到《安徽日报》后,才给我来信的。

如果不是闫振田的稿件,安耀武就不会认识我;如果安耀武不采访我,我的事迹就不可能上《安徽日报》;如果不是《安徽日报》,我那家在宿州的妻子怎会认识我?所以说,我现在能有个幸福的家庭,闫振田功不可没。

闫振田已退休10多年了,刚退休那几年,就被市民政局请去写材料。后来儿女们怕他的身体吃不肖,就不让他干了。

在家的闫振田也是个闲不住的人,他先是看了很多的文学名著,后来竟动笔写起了散文。

由于闫振田的生活底子厚,加之文字功底本来就好,所以,他写的散文不断见诸报端。

闫振田的散文,语言朴实无华,真情意切,很受编辑和读者的喜爱。

闫振田是越写越有经验,越写越想写,其作品质量亦是越来越高。到目前为止,他已创作了300多篇散文,上百篇被《新安晚报》《颍州晚报》等报刊采用。

一个七旬老人,为啥还这么勤奋?对文学这么执着?退休后养养花种种草不好吗?说缺钱吧,一个处级干部,每月数千元的退休金,那么他为啥还这么辛苦搞创作呢?

他曾对我说过:“我晚年生活过得特别得劲,我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有一双好儿女。他们不仅十分孝顺我,还个个要名有名,要利有利。退休前我都是写新闻,从没写过散文,现在我要证明一下,我闫振田不光会写新闻,也会写散文。”

前不久的一天,我到闫振田的工作室玩,我们叙着叙着,就叙到了他写父亲的一篇散文上。内容是六零年期间父亲爱他的点点滴滴,此文被《新安晚报》采用后,还被江西的一杂志转载。

他讲这篇文章是流着泪写完的,文章见报后,闫红读他这篇文章时,都哭得看不下去了。“学红,我的文章能把闫红看哭,算是相当成功了。”闫振田说这句话时,是一脸的灿烂。

接下来,闫振田就和我讲起了他父亲。他说,他父亲是个中医,为人亲和,善良、厚道,是天底下最会疼孩子的父亲。当他讲到父亲六零年到学校给他送中药充饥和他当兵父亲没去送他,一个人跑到没人的地方痛哭时,闫振田哭得都说不出话来了。我在劝他的同时,泪水也下来了。

70多岁的闫振田忆起已故多年的父亲,能痛哭流泪,足以说明他父亲的确是个伟大的父亲!

如今的闫振田,搞散文创作已到了痴迷的地步。用他的话说,我一天不写心里就难受,有时一天能写两三篇,哪怕是睡到半夜,只要来了灵感,就下床夜战。我有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只要用心去挖掘,永远有写不完的素材。

是的,创作是来源于生活。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文章又是生活的再现。闫振田所写的散文,内容多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求学期间的人和事,也有部队生活的点滴等。

他还对我讲:“我自从迷恋上文学创作后,不仅身体没什么毛病了,大脑也灵活多了,这篇没写完,下篇的内容就想好了。”

像评剧表演艺术家金凤霞,年轻时从没写过文章,晚年却迷恋了文学创作,后来真的成了著名作家。而闫振田按说要比金凤霞基础好吧,我坚信,只要他坚持写下去,在他有生之年内,定会成为大作家的!

闫振田的人品和勤奋,永远值得我学习。我能为有这样的本家叔叔,也感到自豪和骄傲!

闫振田,我生命中的亲人,学红祝您健康长寿,多出精品佳作!

中国石油和化工投稿

黑龙江画报

中文信息官网

中国民族博览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