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钩叶藤属

海门育儿假有吗关店2个月陪考女儿能上北大

发表于:2024-09-10 12:06:27 来源:蜜蜂资讯

01

2019年5月,武汉的一家汤包店店主刘爸爸,决定歇业两个月回江苏南通,陪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儿,而他清楚地知道,这两个月时间会损失20万。

最近传来了好消息,他的女儿考了402分(江苏省高考文科总分480分,一本线为339分),是海门市文科状元。刘爸爸说,因为参加自主招生,还可以加10分,女儿报考北京大学问题不大。

对于考生来说,家人陪考最大的意义在于精神层面的需求得到满足,正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在生理、安全方面的需求之上,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关于陪伴、情感需求,心理学上有一个系列实验,颠覆了当时的主流心理学理论。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全美的育儿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出的观点:母亲只需要给孩子提供食物,就能满足孩子对母爱的需求。因为,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对食物、饥饿的生理需求。此外,母亲不能和孩子太亲密,这样会阻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华生还专门出了一本书《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论述这个理论。他说:“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尽量不要拥抱、亲吻孩子,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不要孩子一哭就去抱,不能心软,以免他们太依赖父母……”

这个理论暴风,吹到了其他欧美国家,收获了一大批追随者,成了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育儿法的核心理论基础。可是,这套理论真有效吗?

有一个叫哈洛的心理学家,对此提出质疑。他用猴子做了一系列实验,并在1958年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做了一个名为《母爱的本质》的演讲。

他说,“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这个演讲,震惊了整个美国心理学界,也颠覆了美国社会传统的育儿方式。

这一系列的实验由代母实验、繁殖实验、摇摆实验等组成,在这里分享这一系列实验中第一个实验:代母实验。

这是哈洛做的第一个实验,他选择用恒河猴,因为恒河猴94%的基因和人类相同,属于灵长类动物,它们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和人类非常相近。

刚出生的猴子被放进笼中,笼子里只有两只假母猴,一个是用铁丝做的,胸前有一瓶奶;另一个假母猴是用绒布做的,摸起来很柔软。

现在如果按照华生“有奶就是娘”的理论,即孩子对母爱的需求,源自于对食物的不能需求,满足了胃,也就满足对爱的需求,那么这个婴儿猴一定会依恋“铁丝妈妈”。

可是,实验结果显示,所有参加实验的婴儿猴,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那个没有奶喝的“绒布妈妈”。他们饿了就跑去“铁丝妈妈”那边喝奶,只要喝饱了,就会回到“绒布妈妈”怀里。有的小猴甚至喝奶的时候,把身子挂在“绒布妈妈”身上,伸长脖子去喝“铁丝妈妈”的奶。

接着,哈洛把吓人的大蜘蛛等发条玩具,放进笼子里,婴儿猴看到后,惊恐万分,立马奔向“绒布妈妈”怀里,过了好一阵子才安静下来。

当哈洛把“绒布妈妈”搬到另一间房间,继续用发条玩具吓婴儿猴,这个时候它们更加害怕了,可是就算再害怕,也不去找“铁丝妈妈”,而是眼巴巴地望着在另一个房间的“绒布妈妈”。而如果看不到“绒布妈妈”,婴儿猴就缩成一团,战栗发抖、吃手指、摇摆、尖叫……像极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根据这个实验,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爱源自接触,而不是食物。接触所带来的心灵上的安慰感,是母爱最核心的要素。

“母爱的本质,绝不仅仅是满足孩子饥饿的生理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拥抱、亲昵、抚摸。”

哈洛的恒河猴代母实验,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他提出的论断,扭转了欧美盛行的育婴方式。

02 从小陪伴孩子的家庭,赢在哪里?有利于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

依恋(attachment)是孩子与特定个体之间(最稳定抚养人,通常指的是父母)形成的正向情绪联结。

安全、健康的依恋关系,通常呈现出这些特点:父母能及时反馈孩子的需要,和孩子经常有互动,比如,一起完成一件事情。同时,为孩子的活动提供情绪支持,能够经常激励孩子。

法国心理学家瓦隆指出,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之情,是孩子心理发展所必需的。依恋的形成,是孩子社会化发展最重要的一个体现。

如果没有这种亲子依恋的感情,孩子就会焦虑、恐惧,甚至精神萎缩,这种影响会不利于孩子志向、人格、兴趣、社交等各方面的发展。

孩子依恋父母,家教才有效果。

著名犯罪心理学、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专家李玫瑾教授指出,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比如网瘾、离家出走,通常在12~18岁,但是这些问题源自12岁以前,而且源自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12岁以前是孩子的依恋期,也是家庭教育最有效的时期,12~18岁进入青春期后,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宣布,这个时期不再是教育的优势时期。

依恋不需要任何条件,孩子会心甘情愿地听你的教育。可是,很多家长忽视了孩子依恋情感的发展,比如,外出务工,把孩子交给农村的老人抚养;又或者双职工家庭,父母工作都很忙,把孩子托付给幼儿园或者老人,很少陪伴孩子。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孩子缺乏稳定可靠的依恋对象,破坏亲子间安全的依恋情感的形成。

李玫瑾把犯罪分为心理障碍和人格问题,人格有问题的人,通常只要有条件,都会犯罪,而且重复犯罪。但更普遍的是心理障碍的人,这些人小时候没能和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父母又不懂如何培养孩子的性格,导致这类孩子在6岁时没有依恋对象,6~12岁时无人管教,等到18岁时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对社会表现出残忍、冷漠。

03 怎样陪伴孩子?只有一个原则,即把孩子当成精神个体,而不是只管吃饱穿暖。

李诞曾在《奇葩说》的一期节目中谈及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时说,“陪伴不仅能生爱,也能生恨”。看似一句玩笑话,实际上很有道理。因为,如果不把孩子当作精神个体,不注重孩子的情感需求,也没办法做到有效的陪伴。

而真正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主动和孩子沟通,即便出差在外,也能很好地陪伴孩子。

记得春节期间,一个关于列车工作人员和孩子短暂见面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在铁路局工作的妈妈,因为工作的原因,不仅平时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像春节这样的传统佳节也不能陪在孩子身边。有一次,儿子突然说出“只可以别人给我洗脚,我不会给别人洗脚的”,这句有点小自私的话,让她意识到,得不到爱的孩子,也学不会爱别人。

于是,她尝试着每次离家工作的时候,给孩子留个纸条,后来,儿子也给她留纸条,母子俩用书信的方式表达着爱,用另一种形式互相陪伴。

让她惊喜的是,孩子慢慢地学会主动关心她,俨然成了小暖男。

爱是流动的,被爱滋养的孩子,心灵世界是丰盈的、富足的,自然拥有爱别人的能力。

关键词堆砌给网站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站优化之不同的关键词匹配方法都有哪些优缺点

网站优化之新站如何快速出排名

SEO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