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新居里养多少狗别只栽花多插几株柳吧
杨明森
插柳,是古代植树造林的重要方式,也是诗人体验生活的一件雅事。古人说的是插柳,而不是栽,不是植,不是种。
“插柳”这种表达,比栽、植、种更生动。古训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的生命力,就是这么旺盛。不需要带根,只插一截柳条,见土就可成活。别的什么树,都不行。
白居易有一首《东溪种柳》,堪称插柳的动员报告和操作指南。
诗人说,插柳的技术很简单。乘春持斧斫,裁截而树之。长短既不一,高下随所宜。倚岸埋大干,临流插小枝。诗人又拿其他树木作比较,说明柳树不仅易成活,而且长得快。松柏不可待,楩楠固难移。不如种此树,此树易荣滋。无根亦可活,成阴况非迟。三年未离郡,可以见依依。你看,插上一枝柳条,三年即可欣赏到依依杨柳。
作为一个大类,柳亦乔亦灌。乔木高大,灌木茂密。柳的高大,可以用伟岸来形容。柳的茂密,可以做到密不透风。比方说,东北的柳树趟子,别说人了,就连小狗也钻不过去。屯子前边小河沟和远处大河的两岸,都有柳树带,那是最好的柔性河堤和防洪屏障。
清代朝廷曾经以柳为墙,在辽宁和吉林的龙兴之地修建防御工事,谓之柳条边。柳条边,是宽高各三尺多的堤坝,堤坝上插满柳条。柳条很快长成柳树,密密麻麻,完全可以阻挡人以及马匹。边外,就是柳条边之外。柳条边最长的时候,足有一千三百多公里。在吉林省东丰、辉南、梅河口一带,早先年还能找到柳条边的零星痕迹。
柳的适应性非常强,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树种之一。很多城市都有与柳相关的知名风景,或者地名。东西南北中,无处不植柳。杭州西湖有柳岸闻莺,西安有灞桥烟柳,福州有仙桥柳色。济南大明湖号称四面荷花三面柳;昆明绿埂晴沙之绿埂,是一条柳堤;西藏拉萨、新疆那拉提也有很出名的柳。北京的柳更多,全城带柳字的胡同,多达十八九条。
早春刚刚开启,乍暖还寒,柳树最先发芽,泛出鹅黄。然后才有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尤其是水边新柳,最具诗情画意。到了晚秋,别的树叶已经枯落,柳叶还是金黄一片。直至初冬,柳树的叶子才最后落尽。只是人们更多地关注银杏、胡杨与各种红叶,忽略了柳树的坚守。即使到了严冬,在凛冽寒风里,飘逸的柳枝仍然保持着一份潇洒。与柳树的真实相比,那些冬天需要防寒保护的名贵树种,不过是伪高洁而已。
古代诗人描写最多的植物,正是柳。在古诗文里,松、竹、梅等跟柳比起来,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尤其是在唐宋,不该问哪位诗人写过柳,而要问谁没写过柳?
即使王维这样没有专门写过咏柳诗的诗人,也有很多关于柳的妙语佳句。桃红柳绿,能成为成语沿用,就源于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如果写一篇闲文,试论某某为什么从不写柳,应该比较有意思。
古人爱柳,现代人也喜欢写柳树。以“柳树风格”为关键词,网上可以找到相关信息一千多万条。
诗人笔下的柳,形象太丰富,太多元了。桃红宿雨,柳绿春烟,不只是宜居环境,而且是恬淡心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浪漫忐忑的悸动。折柳赠友,长亭送别,是久违的君子之交。
在诗人看来,杨柳代表了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可以表现春风得意,可以诉说离愁别绪,可以流淌闲适自得,可以传递失落忧郁。没有哪一种树,能让诗人寄托这么多意象与情思。
柳的最大魅力在于,亲和。柳树枝干坚强而枝条轻柔,柳枝的韧性,在所有树种里面,数一数二。柳树的亲和,由内而外。柳易栽易活,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强,是因为跟泥土亲和,跟自然环境亲和。诗人喜欢写柳,也是因为柳树亲和,可以寄托各种美好与希望。
柳的亲和,还表现为可以混搭。柳与杨、松、槐、榆等等都可相映成趣。杭州西湖的间株杨柳间株桃,更是一大经典。
柳树跟人很亲,有人的地方才有柳。离人太远的深山老林,很少有柳树。如果某处孤零零长着一棵老柳,这个地方必定曾经有烟火,有故事。
亲和的柳枝,可以轻轻拂面。正如白居易所形容,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亲和的柳枝,不主动攻击,不树敌,也没有假想敌。
与柳树形成对比的是,有些树浑身长刺。树和人一样,心中充满的是爱还是恨,会让你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
曾经有一个时期,浑身长刺竟然是潮流,柳树则代表着不坚定。仔细想想,长刺的树其实都不太好看。或者说,真正好看的树,一般不长刺。
柳树,曾经是城市绿化和景观的主要本土树种。但是,最近几十年,柳树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某些所谓名贵的外来树种。这样的树,虽不长刺,但不像柳树那样好接近。而且,越是名贵的,就越不亲和。我们的城市,应该多些柳树,多些亲和的氛围。对柳絮,如果宽容和诗意地去欣赏,也不失为一道风景。
有心插柳,柳必回应。让亲和稀释一点城市的戾气。让亲和缓和一点城市的生硬。让亲和增加一点城市的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