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士多啤梨

小米公司养狗合法吗买了一手小米

发表于:2024-11-14 18:02:10 来源:蜜蜂资讯

我今年不知不觉买了很多小米的产品:

养狗之后买了小米摄像头;

夏天骗自己省地铁票钱,买了小米滑板车;

过生日给自己买了米兔积木;

新家马上要做软装了,第一个想到的居然不是宜家而是小米,已经下单了吸顶灯、扫地机器人、好多插线板、乳胶床垫...对比下来,小米是真便宜。

朋友还送来一台小米电视;

于是忍不住地想,要不,买点儿小米股票?

看了下,一手成本不到3千,不纠结了,观察仓先建一手再说。

结合刚发布的三季报,说说我对小米的看法:

雷老板说「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狂语背后,小算盘打得啪啪响。

本质上这个战略就是在用低利润圈用户。虽然硬件没利润,但是获客有成本啊!

引用一段研报的数据—全球前5互联网公司平均月活用户的获客成本不到30美元。

而小米却用低利润的硬件圈了一大批高粘性用户,获客不仅没花钱,还稍微赚了一丢丢。

而且智能硬件的转移成本太高了,你对一款APP不爽,说删就删。可买的扫地机器人不能说砸就砸吧。

智能硬件的用户粘性要远远好于互联网用户。

低毛利战略的第二个聪明之处在于它制定了行业规则。

此举逼着所有智能硬件的价格看齐小米。

就像当年天天基金网申购费打一折,用户会用脚投票的。现在买基金一折是行规,所有玩家必须遵守,不然用户会流失。

低毛利会让竞争减少,如果一个行业净利润不到5%,绝大部分普通玩家都会逃离这个赛道。剩下的,就是巨头之间的持久战了,看谁耗得起。

雷老板说小米的学习对象是Costo,一家把「低价走量」和「会员制」玩出花来的零售公司。

低毛利特别考验运营能力,必须极其有效率,才能把利润挤出来。这些都是小米的护城河。

说下我是怎么被小米圈粉的:

因为新家要买吸顶灯,我这种直男也不知道什么牌子。淘宝搜了一圈,emmm...贵的买不起,便宜的还有点儿担心。宜家逛了一下,选择有限,差点儿买。又逛了一圈小米商城,灯比宜家便宜、好看、功能多。

索性全买了小米。

更重要的是,当我买了小米产品以后再选择其它品类时,还想买它。

因为产品之间可以联动,比如进门的一瞬间就开灯,手环检测你睡着了会自动关灯等等,越多越好用。

在新零售时代,所有公司都更愿意输出「生活方式」从而输出多品类的商品集群。

所以越来越多公司都在做自己的「杂货铺」—MUJI、海澜生活馆、ZARAhome、网易严选、连锤子科技都卖起了旅行箱。

在IoT领域,小米是全世界连接硬件最多的公司,市场份额远远超过苹果和亚马逊,在品类、品牌、产业链上拥有巨大的先发优势。

我做了张表,感觉会被行家骂死,但表格不重要,主要是让大家看一下竞争格局:

手机领域是血海,所有玩家都得拼市场(国内海外)、拼芯片和参数、拼核心技术、拼供应链。

高中低三个市场都有非常强劲的对手,论竞争优势,小米只有供应链相对OK,以及海外市场表现非常不错。

尴尬在于,小米的自主芯片、核心技术研发都远不如华为,在市场营销能力上又干不过OV大军。

好在电视的增长势头非常凶猛,跟去年同期比翻了2倍。

手机和电视两块屏幕都是入口。

在互联网圈,小米员工薪水低是出了名的。之所以能做到这点是因为许诺了大量期权激励。

小米的招股书说:共有5500多名雇员持有以股份为基础的奖励。而小米的员工总数大概在1.5万人。

也就是说公司三分之一该拿高工资的人才,都在拿着低于市场价的工资,直接拉低了小米的人工成本。

可出来混总要还的,期权说到底还是报酬,报酬说到底,就是成本啊。

算上雷老板自己高达98亿的期权,小米未来要兑现150亿左右的期权、股权奖励,相当于3年净利润的总和—这些都是非常确定的成本。

小米的基本面如下:

总结一下:

我坚持认为小米是一家靠互联网和新零售业务赚钱的制造企业,给不了互联网企业的估值水平,用市销率来衡量更合理。看好小米量价齐升的空间和潜力,但也必须了解它的问题。

此外,小米的发行价是17元,我当时的观点是估值高了。现在股价不到15块,还是觉得有点儿高。

p.s. 想买小米的另一个原因是听到了某个港股大牛自己做私募的选股策略—只做新股的国际配售(就是买港股打新的机构份额)和上市一年以内的次新股。

以后找机会好好采访他一次,和大家分享下学习心得。这位大牛的一篇文章让我买到了人生中第二支翻倍股融创中国,所以在我心中的形象还是很高大的。

风险提示:

我持有小米股票,所以有利益相关性,虽然只有一手吧。以上文章只是分享逻辑,完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别借脑别抄作业。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社

小学科学电话

农业技术与装备官网

中国石油和化工期刊

色彩杂志社

现代企业期刊

大众投资指南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