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贡酒店养猫猫是怎样跳上云南少数民族屋脊
猫是怎么来到中国,它来到中国后是怎么融入到中国的人文中。猫由埃及传入中国的说法是否是正确的。它来到中国的时间点是在战国后期,因为十二生肖形成的时期是东周时期,所以猫没有收纳到生肖里边,这个说法又是否正确。以上的种种问题有待花很长时去研究,从历史符号中找到客观的答案。
一、在古中国家养猫定位为兽
本篇在云南少数民族瓦猫历史演变中,找到那个时代的猫发展史。在云南文化符号:屋檐上的走兽:瓦猫。屋檐上的走兽是中国古建筑屋脊上的神兽,内涵:吞金屙银、镇宅辟邪。瓦猫又称为镇脊虎、吉祥虎、降吉虎。而云南的白族和彝族信奉“虎图腾”,寓虎为猫。由此我们可以推想:在古中国猫出现于虎之后,而生物学研究猫科动物的物种形成是300万年前:大型猫科动物如:虎、狮,小型猫科动物。这可以佐证:猫不是本土物种,是外来物种这一说法。
来自网络
另外可以分析出:猫被视为兽,又以具体形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猫在历史的生活状态是以山林生活为主,且生活在居民集中的地方。猫来到当地从本能上和精神上,就已经变异进化到能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结合上面一篇《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记录的宠物猫变异进化的研究的故事》中的一个结论:猫对人没有伤害性,且对人有好处。可以得到新的结论:物种猫成功引入古中国,是因为中国本土食物链中面对鼠患,需要能够留得住、对人没有伤害的新物种。
二、瓦砖的发展史
云南已有4000多年制陶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宾川白羊村的先民已经能烧制出较好的陶器了,元谋大墩子遗迹出土的鸡形陶壶达到了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统一,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建造鹤庆城需要大量的瓦砖,鹤庆各个村子开始烧制,由此形成了瓦窑村,村民们开始祖祖辈辈烧制瓦砖,造就了大批泥瓦匠人。此后,陶艺在汉、傣、纳西、白、彝等民族中传播和发展。镇宅的瓦猫也是一种云南民间陶塑,它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无论是制造方法还是风格都具备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堪称中国制陶史的一个缩影[1]。
不难看出,明嘉靖年间,500年前(16世纪)云南傣、纳西、白、彝族瓦猫的繁衍已经普遍开。传统的储粮方式需要家猫护卫。
来自网络
三、云南分布瓦猫主要分布区域及其造型[2]
地域
特点
昆明周边
有些会上釉,胸前抱有一块菱形八卦图,前腿直立,蹲坐在半圆形的瓦上。圆头小耳、耳朵高高竖起,眼睛睁得大而向外凸出,头顶着“王”字。瓦片猫背部有雕刻的鳞片,有龙脊纹身,右腿有强大的尾巴。鼻子是一个三角形造型,胡须突起,张着大嘴向外伸舌头,露出几颗牙齿,俏皮可爱。
曲靖
多为陶制、少量石制。相比呈贡瓦猫相对抽象。前脚夹着八卦图,尾巴盘踞身后,蹲坐在瓦脊上。圆圆的脑袋里面是空的,眼睛鼻子十分突出。耳朵竖起来,胡须贴在左右面颊上,嘴巴大张,露出上下对称的锋利牙齿。
大理鹤庆
各地瓦猫中最具抽象性,原型来源于虎。扁平状的脑袋,身体厚实,多为蹲姿,虎气十足,圆而大的眼睛凸出,非常有神。耳朵直直的尖立,嘴的大小占据了头的四分之三,长着血盆大口,舌头向上翘起,上下颚分别有着两个尖锐牙齿,额上顶一个八卦图,尾巴直立上翘,面目表情狰狞凶猛,棱角分明,夸张灵动。
红河石屏(彝族)
圆润可爱,均匀灰陶素胎,蹲伏形象,紧闭大嘴巴和鼓鼓的眼睛,突显脚趾、鼻子挺直。[1]
红河元阳(哈尼)
圆润可爱,整体成长方形,耳朵较突出,眼睛凹陷,鼻子凸出,紧闭的嘴巴较小,勉强能看出头和身子的界限。[1]
以上5个地方,瓦猫主要分布在前三个地方。滇正北的昆明瓦猫的形象描写的加菲猫、橘猫、狮子猫,胖而可爱;滇东描写形似、吼彩霞等;滇西的体型大的狸花猫、乌云霄猫(啸铁)等、滚地錦猫(玳瑁)等;滇南形象为小体格猫。也可以看出古中国的猫审美以花色为主,猫本身猫科动物似虎,各地花色各异、喜好偏向上也受到很深的民族图腾文化影响。
来自网络
四、总结
500年前(16世纪)的中国,猫已是很普遍的家养动物。更多地强调它的兽性,在信仰上符合虎图腾文化信奉的少数民族喜好。因为强调兽性,它的功能是那个世纪人们所需要的。16世纪的猫已经在精神进化上完全复合人群喜好了。从各地瓦猫的形象描述也发现古中国是按照花色区别猫的。因各地瓦猫形象各异,推断在基因上猫在中华大地上有世世代代的迁徙史,随着迁徙繁衍,随着繁衍扩充,它们生活环境一面依偎自然(山野、丘陵)、一面依偎村庄。
参考文献
[1] 车玲玲 2019 《瓦猫的内涵寓意与外形演变》,《汉宇文化》 第19期;
[2] 洪鑫 张瑞 2019《大理瓦猫的艺术特性浅析》,《汉宇文化》 第7期.
(吴超聊宠带你打破道听途说,了解真实的宠物人文发展史)
】注明: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联系作者。
作者I坡上的风